![](https://img.haomeiwen.com/i28359704/264a98c5761fa75f.png)
今天我想说一个字; 死
死是什么?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死让世间众生因无知而生。
有人问过我,一个人的思想占自己的思想有多少?
我说有百分之六十左右
他说:那是觉者的行为,众生可能不到百分之十。
我说:不可能。我的思想都是以我为主
他说:你确认你的思想是你自己?
我说:不然呢?
他说:从你识字懂理。包括你所接触认知
哪一个不是在左右你?
我说:那我是什么?
他说:你不是你
我说:那是谁?
他说: 他人。
其实今天为什么我要谈这个话题,我们都在谈生的经过。但不谈死的结果!因为它是一个忌惮的词语。其实生老病死它是自然常态,难道会因为你惧怕而它就不会出现?因为你对死的防范你就可以坦然面对死?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你活着都还没有弄明白你就在想知道死亡?这个基础是孔子对死亡这个词语他已经深有体会,不然孔子老人家怎么对生有那么丰富高纬度的认知?而这句话估计老爷子本人都没有想到会给后世的人加以描述,而招世间众生口舌。
一根筋积极投入世间忘记了死带来的恐惧,也可以对死足够了解而放下执念,或者在生里不不依不饶带着执念离开,我想是孔子老人家只是给在世众生一个大方便。一锅煮, 觉者自觉,众生自便。
一个朋友和我这样说
死带来的无知,是众生贪欲的起心动念。 传宗接代, 育儿养老, 家族兴旺, 事业有成 ,这些词语怎么就不是在世者和往生者对生的行为思想轨道设计?用死来激起对生贪念?你不感觉这个世间需要对生的贪念,才可以持续运转?
佛知识也说了,在你能所看到呈现出来的单词和文字的记载,一切就不真实。文字只是让世间知道有这种感觉的存在,但编写文章的时候都是以人性的私欲在形成认知。而在这个过程你需要具备质疑和探索的能力。是觉悟自己的一个过程。
一个人在生经历大苦大难后,好不容易感觉日子要盼头。儿孙满堂, 老伴相伴,收入稳定突然倒地突发病状。需要身体受尽折磨才有可能活于世间。这时会想起一生苦难,家族的兴旺,勤劳刻苦,向善入世,现刚享福分就面临离别。心起执念就接受治愈,针从身上入,管从嘴里塞,发从身上落。内心还对于过往的善行勤劳起怨。最终换来一个无法说话,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体征的你。亲自见证家人推卸,财富分隔,从爱到怨的滋生。这时或许会明白死亡这个词语带来的含义。其实生而为人,一生清欢, 洪福是命数。完成了命数你也坦然面对死亡不起贪念。自然而然。
我说: 你说的命数这个词语,假如我认命然后又知死 。是不是我的余生什么都不用去做?
他说:你可以有这种想法,我也在表达另一想法。是知命知死后而生。在你完全理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时。为自己奋斗会无拘无束。面对多余的贪欲它更能让你专注生的敬畏。
我说:太深奥。为什么我要了解死亡?
他说:死亡是生命的彼岸而不是生命的束缚,简单的来表达别说到世间,就连你周边最亲的人不会因你而停止运转。你也见不到往后所发生的每件事。就算你见到了你也改变不了。做你想做,爱你所爱.恨你所恨,怨你所念最终都是在死亡彼此相忘。
明死是敬生的缘起。
我说:你的意思是说, 假如我知生死而不惧。无论我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意义都是一样。只是更懂珍惜世间生命带来的喜悦?
他说:我只知道我,但我说出来它就变味了,你听到耳朵里就更不是那味道了!所以你的我不知道。但尊重你的理解和行为。
我说:那我们可以不了解生死吗?为什么活着要那么费劲,简单点可以吗?
他说:都可以。你不了解也是活着,了解也是活着,它的本质一样。唯一可能不同就是字的形状。和你所看到的也不同!
我说:所看到的不同?
他说:心所幻现出来的相,滋养欲念。
我说:我听得云里雾里。
他说:我也是
我说:那你聊这个一个小时都在说了什么?
他说:闲扯
至今对于谈死这个字, 很少提起。我们更愿意谈生的烦恼,不谈死的彼岸!谈死也不是鼓励死而是知死后的坦然。生如果是个正能量,谈死就是负能量的话。难道人可以不死?我更偏向无正反能量,只要活在世,就是世间呈现不同的方式,众生在不同时间段用所以所能理解的方式它。而它只有适合自己此时此刻的你。
------------------------------------
喜欢文字的自在
每个故事都在陈述对世间的认知。
欢迎细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