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华美院的教授曾和我说他很讨厌“呕心沥血”这个词:“如果一个人工作这么费劲、说明他根本不适合这份工作”。这是个很有趣的视角。
“呕心沥血”的问题之一在于,这个人是在完成一个易于实现的基础目标、还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高级目标?如果竭尽全力却只能达到最基本的底线,那么他恐怕确实不适合这份工作。真正有能力的人应该是可以轻易完成基础目标的——这便又触碰到了问题之二:可以轻易完成基础目标的人是否还有超额完成目标的必要呢?锦上添花固然不错,可当人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时,在单科上的努力超过了必要限度、总体收益便可能反而是负的。
不管家长们如何着急,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毕竟不是无限的。对于任何课程,我都建议学生能够事先看清自己需要到达的底线、适当地分配精力,在此基础之上再锦上添花也为时不晚。
说起来轻描淡写,但是这个基本任务有时却难得出乎你的想象。
申请海外艺术院校的底线在哪里?低至官网的字面要求、高至无边无际的自由,你永远能找到作品比你差、申请结果却比你好,或者作品比你好、申请结果却比你差的各式案例——如果想要达到申上名校“最差作品”的底线,那么你可能已经不需要太多努力了;而如果想要达到没申上名校“最佳作品”的底线,那么你可能真的要呕心沥血才能做到更好……对“底线”的定义不同会指向截然相反的学习目标,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学生个人难以公正地评估自己的努力究竟是已经充分还是远远不足。
那么,询问专业人士的意见会不会有帮助呢?从教师的立场上看,学生在自己学科所用的时间永远是多多益善(就像我的高中数学老师总鼓励大家在历史课上做数学作业);一家教育机构也肯定是以完成自己公司的服务目标为优先。他们各自的专业意见仍然需要学生本人进行非专业的折衷。因此,“中国式好学生”的意志往往会被绑架至多方角力的中央:由于不敢怠慢任意一方、也便不会亲近任意一方。
换言之,各方势力(语言班、美术班、留学中介、学校)都倾向于以最高标准定义“底线”;但学生既没有时间与精力照单全收、也缺乏足够勇气或眼光只朝特定方向努力,因此只得面面俱到地去敷衍每一方的要求——“分配精力”就这样成为了永远无法实现的假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