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与孩子的关系,我们最初沿用“哄孩子”一词,单从字面上讲,“哄”字充满被迫感和主观错位。也有人用“带孩子”一词,“带”比“哄”显得更积极,但主体貌似还是大人。还好知识的更新和理论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了“陪伴”孩子的时代。这是一种本质的回归,育儿的责任在父母,育儿的核心是孩子。虽然字面意思不完全代表实际,但碎片化时代“字面”对于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简书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就在思考,“快餐文化”时代还有多少人能够静心阅读长文?标题化浏览和简短快速的“新闻”摄取习惯,连我个人都深受影响。
时常有身边人和我倾诉,
“你们还好,可以辅导孩子作业,很多东西我都教不了孩子”。
“我家孩子脾气特别怪,根本无法交流”
“你根本就不知道他的想法,它也不和你说”
面对这样的许多共性问题,我一直强调情感纽带的作用。正如你不可能和不爱你的人产生爱情一样,在两个不了解的人之间也很难建立真正的相互理解。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呢?只有与孩子间建立丰富立体的情感体系,用非主观的感情去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才能形成彼此多样的了解和沟通通道,从而更好的建立良性的亲子(女)关系。
“羊粪蛋”的故事:宝宝幼儿园小班的时候,有一次我们搭乘公交车在车站下车,正好在下车的位置刚刚有“放羊”的人经过,一不小心下车的第一脚就 踩到了“羊粪蛋”。我连连跺脚、嘴里不停的叨念,结果孩子站在一边“哈哈哈”的大笑没完。从那之后,只要与孩子聊天到开心的时候或者想让你“出糗”的时候,孩子总会说:还记咱俩一起下车,你踩到“羊屎”了吗?然后又一通“狂笑”。
于是我和孩子最经典的“共同记忆”就是“羊粪蛋”的故事。“还记得咱俩一起......”也成为和孩子沟通的最佳话语范式。情感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它不仅体现成话语里的“谁爱谁”,它更是众多事物和回忆拼凑的真实生活。即使是成人世界,“共同记忆”也是情感的重要载体。在之前的传统岁月里,由于生活节奏和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孩子与父母的感情,维系在基础层面“养育之恩”的范畴,这的确是受到了客观现实的影响。在为生存而忙碌奔波的日子里,“陪伴和经历”显得那么奢侈和昂贵。但是多少人依稀记得“爸爸的二八车大梁”等经典的时代烙印。
而时代发展到今天,很多和我一样的宝爸宝妈开始意识并行动,用陪伴凝练足够多的“共同记忆”,让一起走过的美好穿起立体的情感空间,让若干年后的孩子走到任何一个熟悉或者相似的场景,心中都会涌起关于爱和美好的种种回忆。让爱和情感成为维系家庭及生活美好的真正动力,它就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回馈在孩子的无时无刻。
第一次的故事:于是我开始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时间,毫不保留的占有孩子的“第一次”。第一次带孩子爬山、第一次带孩子“摸鱼”、第一次带孩子游泳.....然后用“还记得咱俩一起......” 的经典范式,不断强化快乐的共同记忆,孩子也会在很多时候触景生情的泛起那些回忆,“共同记忆”不仅搭建起了我们的“亲子时光”,更构筑了孩子的“童年记忆”。
作为今天的成年人,如果听到“指腹为婚”或者“包办婚姻”会觉得没有爱情的婚姻荒唐而可笑。每个成年人对于父母、爱人、朋友、同事间的联系无不寄托于“感情”。但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这种感情里会不会有过多的主观强迫性或者理所当然的心理因素?站在传统“孝道”的角度,这种主观强迫是理所当然的,但站在现代人情感交流的角度来讲,这种方式能不能达到很好的交流和亲子关系却是个大大的问号。用更为赤裸的语言表述,同处理爱人、朋友、同事的感情与关系一样,与孩子的感情同样需要培育与经营。
现实很多家庭伦理冲突,有各种复杂的构成原因。但家庭情感交流的缺失,的确是形成问题的原因之一。传统的“孝道”是无任何前提的绝对服从的人性的考问,这确实造成了人性的脆弱与反思。以伦理、法律、道德为支撑的家庭关系,辅助功利化的“养儿防老”思维,让情感和爱尴尬而边缘。这种历史的惯性和习惯让位于家庭支配地位的现代父母也很无奈,“我们明明很爱你”、“我们都是为了你好”。我只能说:爱是一种权利,爱更是一种能力,最终讲爱是某种平等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这里我不去深入评论“孝道”的对与错,只是思考和总结现代家庭的情感理念和发展道路。人之所以建立家庭、生育子女,除了基础的延续、赡养之外,更是人们对于持久感情的愿望和追求。家庭之于个人,永远是最后也是最安全的避风港湾。而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最基础性的作用和影响。野蛮回馈的永远是野蛮,冷酷伴随的往往是冰冷,只有有爱和懂爱的孩子才能回馈真正的爱,而这份爱更需要长久的家庭经营。
正确的前提、伟大的目标、你的陪伴托起的共同记忆,是属于整个家庭的幸福和财富。
育儿故事,下个章节,再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9421654/ca84680a664c6576.jpg)
网友评论
正确的前提,高质量的陪伴,不以“孝道”强迫孩子,要学的东西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