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之前,我妈跟我说,做人要成气候,而我奶奶告诫我,做人要成器。
“气”和“器”,也不一样。“气”,包涵着一种精神,像孟子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就附上了人格属性。北宋理学家说先儒,也常讲到“圣人气象”,这种“气”,就是生命精神濡润的气质了,举手投足,皆展风骨。
反观“器”,就不太好。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道,这个字的本义,其实就是一条狗看管很多东西。
“器”是什么?就是东西。有人贬低别人,也会骂他不是个东西。也就是说,他不是器。长辈出于戏谑,也会讲“你这个东西”。看来,成器,比不成器要好。
然而,为中国文化立下精神理想的孔子,不这么看。《论语》里,讲了他说过的一句话——“君子不器”。
器,是个东西,用具。它是冷冰冰的,没有性情,没有思想。如果一个人成了“器”一样的用具,便意味着他任人驱使,没有主张。遇到一件不平事,他也不会拔刀相助。利益相交,他可能畏畏缩缩,回护和自己相关的人和事,成了公道的破坏者。
这就像一把刀,一个厨师用你,可能为了切菜;一个屠夫用你,就是为了割宰。那么,一个有暴力冲动的人在大街用你,会发生什么?
不讲精神价值时,人的独立根基就丢了。本来,精神价值的实现是靠向外拓展,延伸到远处的,但是作为“器”的状态,却始终固定在某个层次上,不能再上升一步。
其实,人的精神固化,久而久之也会把那层的生活领域缩小,越来越逼仄,甚至容不下自己,只能下降一个层次。不断地下降,不断变得庸碌、机械化。当机械化的生命形态形成,也就谈不上精神建树,更谈不上“气象”。你应该看到,没有几个人能担荷“气象”二字。因为,我们追求的是“成器”,而不是“君子”。
君子是什么角色?先秦时期,君子是贵族男子的统称,天子、诸侯、大夫、士,都叫君子,但是不能称呼平民。到了孔子的时候,君子内涵发生了变化,它不再单单指向贵族阶层,而是从核心的思想层面出发,改为社会价值的守护者、承担者、实践者、引领者。
当一个人“成器”,是说这个人有用了,有谋生的本领了,可以养家糊口了。不过,谋生也好养家也罢,并不是儒家最高的实践环节。因为,还有治国、平天下。
治国、平天下需要做官吗?并不。《论语》里,有人问孔子,为什么后来不参与政治。孔子援引《尚书》里的话,说把孝悌思想影响到政治上去(更多的人明白、践行它),就起到政治作用了,干嘛非要去从政呢?
到此,也就证明了君子一词,是对所有人来讲的,包括但不限于贵族,而君子的方式,便是构建影响力,使更多人在观念上明白做人的方向。
君子,和成器,相差不止一点两点,也比成器,要难得多。
《论语》里,讲了一段对话。对话的一方,是当时全国的首富,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字子贡。另一方,就是孔先生。子贡每次见孔子,都是小心翼翼的,孔子也常在他跟前,比较他和颜回。
子贡问他:“老师,您看我怎么样(赐也何如)?”
孔子说:“你啊,是个东西(汝器也)。”
在孔子看来,子贡成器了,但他还不是君子。子贡和君子的形象,庶几近之,然而他到底有股商人的聪明,也利用名和财做营销传播。我们常听说的“儒商”,祖师爷就是子贡。
子贡听到这话,自然想起“君子不器”。但他还是想知道,老师怎么定位自己。于是问了:“那么,是什么东西?”
孔子明白,子贡期待一个好评价,这有点商人思维的聪明,货品越高,价值越大嘛。于是告诉他:“琏瑚也。”
琏瑚,是用来盛放谷物的礼器。这个好,子贡不是一般的东西,还是个承担精神价值,具有文化象征的东西。
按照儒家的人格精神划分,把人的精神层次分为六等,贼是E,乡愿是D,小人是C,君子就是A,圣贤是S,反正小人以上,都挺牛。而子贡,正好在A和C之间,也够牛B了。
更好的解释“君子不器”,需要增删几个字,就是“君子不能只成器”。而它们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价值判断力。
有的人不明白价值,会武断判定,比如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路之死,正因为他是个器。电视剧《三国演义》关羽对刘备说“但凭驱使,绝无二心”,这也是器的表现。他们被人用,只在乎“忠”,很少谈到对“忠”的规范和限制。现在对这个字,已经很少谈到,因为有了契约的平等精神。
但是,明白价值原委,却做不出毅然判定,才是人们的真正拷问。明明可以做君子判断,却只能把自己套在器里。这儿,真有长久存在的大玄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