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对面的邻居带着孩子乐乐来串门,也是因为春节期间疫情的关系,很久没有跟小朋友一起玩了,六岁的女儿妞妞显得很高兴,把自己所有的玩具都拿给乐乐玩,而三岁的二宝怀里抱着最心爱的毛绒小狗在旁边好奇的看着他们玩。
乐乐跟妞妞玩得挺嗨,但玩了一会儿一扭头看见二宝的小狗了,就走到二宝面前伸手就要拿,二宝下意识的把小狗紧紧抱在怀里一扎到我怀里哭了起来:“哥哥抢我的玩具”。
我正跟乐乐妈妈聊天聊得很高兴呢,乐乐妈妈看到孩子哭了,觉得很不好意思,就训乐乐说:“为什么抢弟弟的东西,好好跟妞妞玩去”。
乐乐小脸涨得通红,憋不住也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喊:“我就要那个小狗、就要”,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跟二宝说让他把小狗给乐乐玩会儿,平时很听话的二宝不知道为啥今天就是不松口,哇哇大哭着跑到里屋去找他爸爸了,把我晾在了客厅,我这火“腾腾”的窜了上来,乐乐妈看见我面色不对,赶紧带着乐乐告辞了。
孩子们一场欢乐的聚会就这么莫名其妙的散伙了,让我非常的郁闷的是二宝平常跟姐姐相处的时候并没有这样,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的是怕生?
孩子爸爸把二宝哄好了抱出来了,看到我在沙发上自己犯嘀咕,就笑着劝我:“孩子年龄段不同,你不能要求他太高。” “可是他跟姐姐在一起的时候也挺大方的啊,也没有这么小气。”
我纳闷的问爱人,你觉得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不同了,爱人耐心的跟我解释: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来说,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第一、下意识的区分熟人与不熟的人,本能的会采取防御的态度。
第二 、有了初步的物权意识。
第三、只有特别熟悉的人才能让他乐于分享。
就拿刚才发生的事情来说,对于刚刚满三岁的二宝是个不小的难题。
他首先是在观察姐姐和乐乐在干什么,对于他的认知力来说,乐乐就是一个陌生人。而姐姐已经6岁,这方面的适应时间要比他短得多,而且姐姐上过幼儿园,能很快转换到与伙伴愉快相处的状态。
对于二宝来说就是个不小的挑战,他在观察这个陌生的人是否是他的朋友,是否对他善意。而乐乐的突然变化打断了他的预热过程,激起了他本能的自我保护,所以面对乐乐的要求不知所措,跑过来求助于我。
而我对他的感受不了解,强行命令他将他最喜欢的小狗给乐乐玩就导致他没有安全感,所以大哭着去找爸爸。
第二、他不会区分什么是“借”。经济学家、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恩斯特·费尔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糖果实验”。229名3至8岁的孩子参与,每个孩子获得一份糖果,他们可以选择将糖果全部留给自己,或者与另一个儿童平分。有40%的7至8岁儿童选择与另一名儿童各得一份糖果。而3至4岁儿童中只有不到9%的人会选择与别人平分。这充分证明了年龄段的不同,孩子的分享意愿是不同的。
第三、至于他跟姐姐没有发生过争执是因为每天都跟姐姐在一起。所以以后如果有这种情况,让姐姐帮助他逐步跟其他小朋友变得熟悉了以后再进行沟通。前提是还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不情愿就一定不要勉强。对他来说,突然夺走他最依赖的玩具会让他整个人都很崩溃,在孩子有限的认知中,这种感觉太过于残酷。
4岁左右的孩子基本上可以理解“借”这个词的含义了,家长引导孩子的时候可以这样举例,用一个橘子剥开给孩子看,问问他如果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哪个更适合跟别的小朋友分享?孩子当然会说橘子好分。还要问孩子那如果你分苹果给其他小朋友的话能分给几个小朋友,一般孩子能容忍分一半给其他比较要好的孩子,而如果是橘子,肯定会多几个小朋友的。
家长就要启发孩子,如果你经常带橘子给小朋友分,是不是是不是能够多交几个小朋友啊?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在这样的思维下,孩子就乐于选择能够有更多收获的分享,从而自己也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我是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