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一章中有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当时,读过,觉得这句话很难懂。喜怒哀乐都是人的自然情绪,怎能“未发”?为什么“未发”就是“中”?怎样才算是“发而皆中节”?又为什么“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带着这些问题,慢慢体会。
一次,跟一个朋友聊天,是她的话启发了我。她说:“这句话实际上是为了指导实践的。要用过才知道。”我追问她应用这句话的体会是什么,她举了一个例子——过去她在和老公吵架的时候是真的会生气,她解释说,这就不是“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的状态了。她说,我们通常在发脾气,或者有情绪的时候,完全沉浸其中,被情绪带走,这个时候,思考能力和行为能力都很难回到“中正”的状态。后来,她慢慢能够看到自己的情绪,不被情绪带走。到现在她能够在老公做错事的时候,不发火,但是当老公太过分的时候,她可以“使用”愤怒这种情绪,又不被这种情绪所带走。
我问她,这个区别是什么。她说:这个区别是,现在我是为了解决问题才使用愤怒这种情绪的。实际上,我内在并没有这种情绪。我并没有偏离“中正”,我的目的和头脑都是清晰的,愤怒只是我的手段。而且愤怒也符合当时那个情境。这就是“发而皆中节”。
受到她的启发,我把这种方法放到自己日常的生活练习中,发现渐渐我也能了。
原来,国学不是为了背诵,而是为了实践自我修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