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巨资报名了思维导图初级讲师班,当时没有预料到课程是满满的两天,而我今天的时间却是支离破碎的。所以,其他同学开着摄像头、话筒在线上会议厅专注地听课时,我在练架子鼓、在车上、在同事的婚宴上、在带娃……
偶尔听一阵子,看自称65岁还精神矍铄的孙易新博士讲关于思维导图的种种,其实很多是我已经通过豆苗老师了解了的,但再听时,发现有些抽象概念性的知识其实已经在我头脑里淡化了。
下午5点半,等大家结束了课程,我干脆重头听回放,近8个小时的课程回放,除去一部分认真听了的,其他的差不多在5个小时听完了。然后在半夜补老师留下的作业,只能说幸好有基础,至少在当天完成了。
果然,不该白天放纵。放纵的直接代价,是牺牲睡眠时间,是提心吊胆。不知我们班那些作业写不完的娃有没有这样的认知。
今日听课最大的一个收获该是博士提到的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拆书吧。前几日,我有想法把最近在看的《长安客》整理成几张思维导图绘成的人物传记,想想都是个大工程,但今日一看老师所讲,先读,再思考、批注,最终形成思维导图,这也跟我之前的想法是一致的。
以往我读书喜欢在书上画一画,这样借给学生看时,也能让他们习得这种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而这一次,我多半是在夜里陪娃睡觉时在床上打着小台灯看的,缺乏写的条件,于是乎就决定第二次重读时再去批注。这样一来,也正好为画图做准备,没想到,这恰巧也是博士推荐的方法。
也许,有了这样的技术指导,这个月我能把杜甫、王维、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等唐朝的“客人”的一生整理出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