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是近几年的搜索热词之一。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快,效率提升的同时,也让职场人士同时面临许多事情,巴不得时间可以多一点,多完成一些事情。市面上出现了许多有关的书籍,例如《GTD:尽管去做》、《吃掉那只青蛙》、《番茄工作法》、《小强升职记》等等。
所谓时间管理,就是把时间管理好吗?显然不是,《把时间当作朋友》的作者李笑来告诉我们,时间是无法管理的,它对于每个人都一样,每天24小时不多不少,你无法将时间储存起来第二天再用,或者复制粘贴出更多的时间。
那为什么有的人在相同的一年里,做出了那么多成就事件,而自己一年到头,回忆起来,却是毫无收获呢?其实,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才有可能提高效率,做出一番成就。
近日,我重新翻开了《把时间当作朋友》,将第三章“管理”再次阅读了一遍。这本书很久以前看过,可是重新再读,更有深刻的体会。看完的感受,果然就如书的前言说的那样,这不是一本随便翻翻就可以的书。
001 导致拖延的外部因素,是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有时候,迟迟不愿动手的原因,就是担心出错,担心遇到问题,担心别人给予不好的评价。玻璃心的人,更是如此。其实,很多能够把事情做好,做对的过来人,是很能够理解新人遇到的问题的。他们不会轻易否定或者嘲弄,更多是给予真诚的鼓励,即使是给负面评讲,也往往是“建设性的负面评价”。这点我是比较认同的,跟一些厉害的人接触下来,就会发现他们谦虚待人,乐于鼓励新人。相反,经常嘲弄他人的人,本身也就不怎样。
所以,克服内心的恐惧,不必在意他人非建设性负面评价。真正在意你的人,能够理解你,不在意你的人,你管他那么多干嘛?虚心请教优秀的人,多加交流,可以让自己成长减少一些弯路。
002 效率底下的原因是回避困难
人,本性就是喜易厌难的。大多数人对待困难的事,更多是回避。然而,困难的事情大多数还是核心的、重点的同时常常是无趣的。如果没能克服这个核心障碍,那就很难完成任务。
克服恐惧心理,直面困难,同时,把困难的核心大任务分解成下一步行动,列好计划,规范流程,行动起来,那就是成功了一半。
003 把时间切分成“时间片”,可以提高效率
珍惜时间的人,总渴望自己能够像计算机一样拥有“多任务操作系统”。其实,做到这样的一个方法就是切分自己的时间。这样做可以保持相对长时间的高效率工作。如何操作呢?番茄工作法就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建立起来的时间管理方法。
专注工作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如此循环往复,可以提升效率。这样做的前提是把大任务分解成一个或几个番茄可以完成的小任务,从心里上减少面对大任务的恐惧感,更有利行动。
004 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
《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是帮助他完成目标的好方法。相比于李敖的事件日志,事件-时间日志更加注重过程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感知时间,更加准确预知任务所需时间以便做好规划,可以更加清楚知道事情发生的缘由,还可以知道自己的重心以便调整。
尝试记录几天的事件-时间日志,确实有所触动,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更加懂得把握时间。
005 计划无法完美,马上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计划赶不上变化,有大致的方向就可以了,因为没有完美无缺的计划。马上行动,从错误和失败中得到教训和经验,不断更新迭代,自我调整,这才能进步。失败并不可怕,无视失败,逃避失败才可怕。我们一生所做的事,大都是在试错。
这让我想起猫叔说的两句话——“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和“复盘,才能翻盘”。行动起来,从自己的经历中分析找到原因,建立属于自己的人生算法,才能加快成长的进程。
说到底,时间管理,管理的重心不在时间,而是在自我,所以更加准确讲,应该是自我管理。
只有认知改变了,行动才能随着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