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东迁之后实力快速衰弱,不过你衰弱也就衰弱呗,大家的日子还不是照常过。
可周王室衰弱之后留下了个问题——权力真空。
说白了,就是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没有了,大家都开始关起家门过小日子,这是大多数诸侯的状态。
那还有一些诸侯可就没那么舒心了,他们费尽心机准备把这个真空填平。实际上就是想获得中央政府号令天下的权柄,历史上称之为“争霸”。
诸侯争霸这也很正常,毕竟外部条件决定内部追求,你要齐、楚、秦、晋这样的国家去和什么卫、鲁、宋、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难度系数绝对和“母猪上树”有的一拼。
那么,是谁先挑起这场争霸之世的大幕的呢?
郑国。
虽然在很多的历史爱好者眼中,这个郑国在春秋战国里就是一酱油帝,老是站着给别人当背景。可是在春秋的开端,人家可是正正经经的男一号。
还记得那个跟在“神算子”史伯身边做背景的郑桓公吗?
当年他除了在史伯旁边侃大山,还问了史伯一个问题。大致是:
我觉得天下可能要出事儿,你说往哪里跑比较好?
史伯于是掐指一算,跟他叽里哇啦一阵说道。最后指出洛阳东面,黄河和济河的南面可以居住。于是郑桓公把自己的封国迁到了那边,大致是现在的河南郑州一带。
要知道河南可是中原腹地,山好水好地好,十分养人。于是郑国便再次休养生息,渐渐壮大。
郑国国都(郑韩故城遗址)可传到郑庄公这里,出事了。
据说是郑庄公的亲弟弟和他的母亲勾结作乱,想要废掉郑庄公。于是郑庄公在这个叫“鄢”的地方做掉了自己的弟弟段。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郑庄公他妈武姜当年生他的时候难产,差点挂掉。于是非常讨厌郑庄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姬寤生。这个“寤生”就是在昏迷中生出来的意思,通俗来讲就是“难产”。
给自家娃取个姬难产的名儿,武姜你到底是有多恨他啊!这里插一句,这个武姜也是申侯的女儿。
唉!申侯你到底生了多少女儿啊,这么刷存在感太犯规了!
当然,在万恶的旧社会自然不会计划生育,于是不久之后,姬难产就有了个弟弟叫段。
公子段长得很帅,非常帅。
《诗经·郑风·叔于田》里是这么写的: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于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翻译过来就是:
叔打猎在野地,城里就空旷不见人。哪是真的没有人?因为没人能跟叔比,叔实在俊美又谦仁。
叔打猎在冬季,城里再就没人喝酒。哪是真的没有喝酒的?因为没人能跟叔比,叔那么有为又聪秀。
叔打猎在郊外,城里再就没人骑马。哪是真的没有骑马的?因为没人能跟叔比,叔英俊勇武本领大。
这个叔就是指公子段,因为后来被封到了京(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南),所以也叫京城大叔(汗~~)、太叔。其实古代,“太”和“大”是不分的,许多西晋太康年间的器皿上都是写的“大康”。
“风”指的就是民歌民谣,而“郑风”则表示这是郑国的流行歌曲。估计当时郑国满大街都是唱这歌的。
其实我觉得这首坑爹歌的歌词完全可以浓缩成一句话——其他人跟叔一比都是渣,叔太TM的帅了!
我现在有点理解姬难产为什么要杀大叔段了,郑庄公,给你点32个赞!
当然,要就是这么点破事,姬难产也不可能真的去杀自己的弟弟。
实际上,由于公子段太出色了(都是外貌协会)。武姜多次希望自己的老公立段为太子。
结果孩子他爸不答应,最后还是立的姬难产,后来继位就是郑庄公。
郑庄公郑庄公刚一继位,武姜就让郑庄公把郑国的要冲制(就是现在虎牢关那块)封给公子段,郑庄公没敢答应;于是武姜就要求把黄金地段京邑(郑国经济中心)封给公子段,郑庄公实在没辙,就答应了。
结果得到好地皮的段开始骄横起来,做了许多违反礼法的事情,很快便有大臣过来告状,而郑庄公对此则装聋作哑。
无法无天的段野心逐渐膨胀起来,经过几年的准备,他让母亲作为内应,伺机举兵推翻自己的哥哥,自己做国君。
机会终于来了,郑庄公去周天子那里(洛阳)开会,段举兵叛乱。
谁知英明神武的庄公早已识破段的野心,他故意把好的地方封给他,助长他的野心,又假意离开国都引诱段叛乱。其实早已挖好了坑,并且带着人马埋伏在一边,就等着段自个往里面蹦了。
这时,段才知道哥哥居然比自己还贱,玩了一出“欲擒故纵”的好戏。
没有退路的段只得拼死一搏。可无奈自己的哥哥神机妙算,早已派了政委去段的老巢京。结果,京地的人认清了段的反动面目,义无反顾的投奔革命的郑庄公怀抱。
在众叛亲离之下,帅的天怒人怨的段,终于被庄公杀死在鄢(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西北)这个地方。
这个故事还有个尾巴,就是郑庄公由于自己的母亲武姜勾结自己的弟弟叛乱,一气之下把她关了禁闭。还撂下句狠话:“不到黄泉,绝不相见。”
后来孝顺的郑庄公后悔了,于是有个臣子给他出了个主意,挖了一条渗水的地道,然后说这地下水就是“黄泉”。然后,母子在这个叫“黄泉”的地道里相见,终于冰释前嫌,和好如初了。
掘地见母古人讲究个微言大义,明明想说还非要藏着掖着,算是含蓄美。按这个标准,我觉这份记载实在是有够美感缺失,通篇就是在赤裸裸地传达了这样一个精神——啊!多么机智勇敢的郑庄公啊!
每次看到这里都实在忍不住要说两句。
我说武姜你到底是多奇葩啊?儿子难产这么一件事你居然能记恨几十年,你让我们这种上个礼拜吃的什么饭都记不住的人类还怎么生存?人家君子报仇,不过十年,你过了几十年居然还要找你儿子报仇,吃饱了撑的吧?何况郑庄公都那么孝顺了,还抓着这么个事不放,你神经病啊?
还有郑庄公,明知道你弟弟不学好还非纵容他。说什么洞察于先、欲擒故纵,纵个毛啊!你直接找个人监视着他不行吗?非把他养肥了给你干一架才开心是吧?还有你不是早就安排好一切了吗,怎么没考虑一下怎么处理你妈?先抓进去再放出来,你诚心逗大家玩的吧?
还有那个大叔段,人家作乱之前要多低调有多低调,你居然还成天违法乱纪瞎咋呼,你是怕别人不知道你要造反是吧?另外,你做人得有多失败啊!你哥随随便便就策反了你的根据地,你几年的时间都在睡觉的吗?你是故意出来黑造反派智商的吧?
唉!通篇槽点,无缝链接。我也真的是无语了。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个《春秋》第一章的故事很可能是个突发事件。郑庄公并不是成竹在胸,公子段也不是傻啦吧唧,武姜更不是几十年如一日恨儿子的神经病。
很可能是本来庄公和公子段就处的不错,所以赐了他一块很好的封地,而公子段则算准庄公朝觐的时机,精心策划了一场叛变,而他们的老妈武姜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也参与了进去。
得知消息的庄公赶急赶忙的跑回来,好不容易才镇压了这场叛乱。于是气急败坏的庄公在杀了公子段后囚禁了自己的老妈。可后来这事遭到了舆论的非议,所以脑袋清醒了的庄公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把老妈放了出来。
我觉得整件事这样才基本说的通,可能是史官受到官方宣传政策的指导,故而笔下有意识的美化庄公,从而把一次普通的叛乱硬是写成了“郑庄公智取公子段”的革命样板戏。
不过这也怪不得史官,毕竟当时这算是个新兴行业,又没有什么行业规范和协会自主监督,掉点节操也不奇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