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治国”值得今人效仿——读《唐潮》有感

作者: 冬之漫舞 | 来源:发表于2023-10-06 14:05 被阅读0次

    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在当今的日常社会生活中,这句话在很多关键的时候,常常变成了一句空话,无论是某个人,某个组织。因为在现实利益和困难面前,个体的人要始终如一做到“孝”,常常很难很难。而组织要让其成员或骨干去始终如一地真正尽孝,也常常与组织自身的现实利益和需求相矛盾。

    因此“孝”常常成了一张“大旗”,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可以随意把它挂在嘴边儿,只要自己需要,就可以高举这个招牌,而不论到底行动上做的如何。“孝”是社会普遍公认的道德制高点,嘴上挂着“孝”,就站在这个制高点上,谁能奈你若何?!

    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中外、东西各种文化互动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传统的以孝为重、以孝为先的齐家治国理念越来越被淡化了,独立、自由、开放已经成为新生代们崇尚和追求的文化理念。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重温唐朝以及古代历朝历代“以孝治国”理念 ,也许就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孝是人生目标的内在要求。

    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千古之问。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因人而异。抛开假大空虚的答案,从人性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快乐生活,应该是所有人内心真实的答案。

    那么人要快乐的生活,就要繁衍后代。繁衍了后代,就要让后代也快乐的生活,这就会有自然的、天性的“舐犊之情”,对子女无私地奉献为人父母的慈爱,心甘情愿地“幼吾幼”。

    与此相应,子女在父母的养育下长大成人,快乐地生活了。可自己的父母们却老去了,他们也需要快乐的老年生活,这就要求子女们反哺养育之恩,侍奉赡养父母,即所谓“老吾老,尽孝道”。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尽孝道,老吾老”的过程和难度要比“育子女, 幼吾幼”艰辛和困难得多,需要付出的辛劳和汗水要多得多。由于人本身的劣根性(懒,自私),许多人望而却步,甚至叶公好龙,亦或拉大旗做虎皮,导致言行不一,“孝敬”有名无实。此即所谓“爱孩子靠天性,爱父母靠人性”,需要通过法律和道德的社会力量去弘扬“人性”来推动“孝道”的风行。这就是自古以来,传统的儒家文化倡导“百善孝为先”的思想逻辑。

    忠孝本同根,两相不矛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由一个个家庭集合所构成。

    每个人稳定快乐了,每个家庭才稳定快乐;每个家庭稳定快乐了 ,整个社会才稳定快乐。这就是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孝与忠的关系,这就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实施“以孝治国”的思想和社会基础。忠孝本同根,两相不矛盾,孝字打基础,忠字自然成。从本质上讲,忠与孝的本质要求是相通的,都包含着虔诚、敬畏、尊重和感恩的思想内核。反过来讲,一个对有生养之恩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么会对国家或者其他什么人有什么忠心呢?!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比谁都聪明,以孝治国,看似受益于家庭,实则惠及了政权和社会。

    唐朝及历朝历代的“以孝治国”策略。

    在唐朝,孝道与个人前途紧密相连,一个孝道有污的官员在官场是没有空间的。统治者将孝治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管理的各个方面,在法令法规、教育宣传、官员选任和管理等多个层面综合实施,以期“孝治天下”。

    完善法令法规。唐代律例是中国传统法典典范,《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刑事法典,其中关于孝道的条款约占法典全部条款的13%。唐律规定官员如果在孝道上有所污点,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监察部门也会予以弹劾。

    公务员管理。为保障官员行孝,朝廷还给予官员假期等便利条件,甚至提供资金、人力、物力,帮助官员办丧事。

    丁忧。父母去世,官员应当解职丁忧回家守孝三年,期间不得参加宴会,不得作乐,不得看杂戏,不得娶妻生子。违反者会受到刑罚处理。

    对于祖父母和其他长辈去世,也相应给予官员不同的假期处理后事。

    非公务员,在守丧期间不得求取功名,违反者亦受相应刑罚处理。

    侍亲。在唐朝,处理好孝敬赡养父母和自己工作的关系,是对官员的一大考验。若家中有80岁以上的父母,身患疾病或者有残疾的,官员必须停职回家侍奉。对于才能杰出贡献大的官员,国家为其分配专人照看老人。朝廷鼓励官员行孝,并为此专拨经费,提高官员俸禄,以便养亲奉亲。

    选官用官。在唐朝的教育体系中,儒学占据主导地位,大力推行孝道,孔子及其弟子的《孝经》和《论语》,都是官方规定的必学内容。

    在选官用官的科举考试中,推行以孝选官政策,始终将《孝经》《论语》作为必考内容,还专门设置了孝悌的考试科目,只有孝悌优秀者才能参加考试。此外,朝廷还对孝道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比如减免赋税及徭役,册封官职(荣誉官职)等。

    总而言之,崇尚孝道,推行以孝治国,对于稳定唐朝社会,繁荣经济,开创大唐盛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其实,以孝治国的策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起源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忠、孝、悌、恕、廉,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被包括唐朝在内的历史上绝大多数朝代所推崇(当然不包括焚书坑儒的时代),并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为历朝历代的国家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孝治国”值得今人效仿——读《唐潮》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jp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