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美国曾提出一个概念,叫做“Working Poor”(穷忙族)。
指的是那些每天劳碌奔波,但生活水平不高且难以脱离贫困的人。
他们并非失业者,有些人甚至兼职做好几份工。
可只会出力气,却不会思考的人,只能一辈子都混迹在底层。
纪录片《穷忙族》中的青年小山,便是这部分人的典型代表。
小山曾就读于公立高校,从保安公司离职后,便一直在打零工。
为了多赚些钱,他经常身兼多职,可没日没夜地干了四年,他的生活却越来越拮据。
一方面,他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只能拿最低薪资;
另一方面,日结工极不稳定,即使他每天在忙,赚到的钱也只是勉强维持日常生活。
就这样,他的年龄越来越大,找到稳定工作的机会也越来越渺茫。
挣扎到最后,他也只能无奈地感叹:
“再怎样拼命干,依旧得不到安定生活。对于未来毫无期待,也不能有什么期待。”
生活中,也许很多人就是这样。
每天很忙碌也很辛苦,但付出往往和收入不成正比。
一直在打工,以至于根本没时间停下来考虑以后的出路。
于是,在这样越花时间赚钱、却越赚不到钱的循环中,逃不出贫穷的桎梏。
作家刘润说:“思考是唯一一个,对任何人而言,没有门槛的逆袭机会。”
很多人之所以穷,并不是因为他不能吃苦。
相反的,他不过是用低水平的勤奋,来掩盖从不思考的懒惰。
真正有效的努力,是一边低头做事,一边抬头看路。
确定了方向就脚踏实地往前走,遇到了瓶颈就给自己时间去反思复盘。
让手和脑同步运行,你才能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分到财富的蛋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