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景写生
在入画院之前,朱屹瞻于1953年赴北京写生,先后游故宫、北海、香山、碧云寺、颐和园等地,并尝试用毛笔作画。1956年朱屹瞻作为首批进入中国画院的画家,他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创新实践中。此时,作别明清山水画卧游畅神的功能,艺术家们走出画室,外出写生,深入祖国的山川河流去观察自然,画真山水,表现现实,成为当时画家的主要方向。进入画院初期,朱屹瞻与画院同仁外出赴黄山写生、入川陕壮游,这些长途旅行写生更多是一些面对自然、风景名胜下的即景写生,思考的也是祖国大好河山下写生与自然的关系。在继承传统、大胆创新的基础上,融入对大自然的重新认识与发现,极大地改变了朱屹瞻创作的视觉观念、思维方式与表现手法。
2.深入生活
1958年对朱屹瞻来说是重要的一年,作为中国画院的画师,此时的朱屹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生活”成了其体验生活和艺术创作上的关键词,是其艺术上的一个重要转向。如果说1958年之前的写生主要是走出画室,面对自然和真山水的对景写生;那么,从1958年初开始,朱屹瞻的艺术开始真正“深入生活”,进入到上海郊区的青浦、奉贤、嘉定以及上海西郊、马桥公社等地写生,同时还去了上钢五厂、求新造船厂等地深入生活现场进行体验,勾画了无数速写,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体验生活和新国画的“推陈出新”中。同时,除了在上海郊区进行“深入生活”的体验外,1958年至1965年间,朱屹瞻还与画院同仁频繁走出上海,到浙江四明山区、广东以及江西井冈山、嘉兴南湖等地进行写生,体验生活,“搜访古迹之外,尤着意于新社会之新变化”。在山河新貌的书写中,呈现出山水画语言图式风格的改变,以及以“工农建设”、“城乡新貌”、“革命圣地”等为表现题材的多种经典图式。
3.变与新之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朱屹瞻在艺术语言上的另一重大变化是色彩上的革新,“洋为中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明显的呈现出来。我早期画油画,贯用暗色,这多少反映当时的心情,若干年后仍放不开,作品拘谨。”
在面对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时代景象,朱屹瞻对于绘画色彩的驾驭与笔墨的用法达到了一个新境界。这种色彩上的微妙变化在《江滨秋色》和《电力灌溉》等作品上渐显端倪,而到了他后期的作品中色彩强烈的风格已呈普遍之态,如《茶山雨后》、《马桥公社》等,不乏后期印象主义的笔触和色彩。1963年创作的《山水十二品册》,笔墨畅快淋漓,色彩浑厚浓烈。尤其是山居、秋色、狩猎、雨中几幅,画面中夺目的绿色、蓝色、朱红色弥漫山间,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