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上衣服,穿上跑鞋,拿上手机,出门跑就是了。
——一套简单却又不简单的流程
对跑步的兴趣,不知缘起于何时。
我本不是一个运动突出、体力超凡的人,自小从事最多的运动便是自行车,因为这是每天上下学必备的交通工具。
另一项运动——篮球,频繁开始打也是在大学以后,当年对《SD》的执着也慢慢演变成一种行动。扬手投篮间隙,偶尔停下来的时候才会意识到,他们永远停留在了高中时代。
不知道再过几年,当走出校园,书中的人物开始混社会是不是也像自己一样呢?
印象之中,对跑步最早的记忆出现在初三那年,因为中考体育的缘故,除非大风大雨,每天早上全校初三学生都会被要求下楼围着操场跑圈。
一两千人在四百米跑道上摩肩接踵的景象也颇为壮观。
从深秋的白雾蒙蒙跑到隆冬的寒气渐起,再到初春的阴雨绵绵,最后跑进了盛夏的挥汗如雨,初三的早晨也在凌乱的脚步声中戛然而止。
大一的时候年轻气盛,准确点说叫年少无知,参加了学校秋季田径运动会,作死的报了一个男子1000米,平时不练,关键不行,一路猛冲下来差点跑吐了,最后,在小组赛中“光荣的”跑了个第一,不过是倒数,也是真正践行了一回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
记得很清那时候跑完还愤愤的说要苦练一年,明年再战,然后到了第二年运动会的时候,就没有然后了。至于5000米长跑、3000米障碍赛,那更是想都不敢想的距离。
到大四毕业那年,开始一个人夜晚去操场跑步,但也只是偶尔心血来潮无球可打的时候。
后来跑的多一些的时候是在刚工作不久,心里没什么事,更主要是因为无聊,晚上去海边跑跑,海风掠过堤岸,远处码头灯火通明,远离市区的天空繁星满天,真不失为一种很愉悦的消遣。
2015年初换了手机,开始随大流用app跑步计数。
这几年辗转了许多住处,也没有固定的跑步区域,换工作以后开始每周固定去江边夜跑一次。
顺着滨江路,看着连接南北两岸的人民桥、解放桥、江湾桥、海印桥,再到远处的猎德桥,一路下来十公里有余,这个时候,跑步才开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当自己感觉可以在跑步的世界里驰骋的时候,膝盖旧伤复发了。
具体是什么原因自己也未搞清楚,只是曾经在走了许多山路以后落下的刺痛,为此也是休养了很久没再爬山。
不曾想几个月跑下来以后,每次跑完步到后面几天,右膝盖关节处在上下楼或者弯曲时候都会有明显刺痛感,至此,从2015年12月以后便又少跑了很多,还是得从长远来考虑。
转眼到2016年,上半年跑的不多,一个月也只是跑个两三次,待到七八月盛夏来临,开始恢复性的慢慢跑起来。
八月加大了跑步距离,九月增加了次数,等到九月下旬,感觉膝盖已经可以承受现在的运动量了。
某天心中一动,如若时间允许,何不每天跑上几圈?
心动不如行动,自此一直在坚持尽量每天跑上五公里,距离不长,但这种行为却也慢慢成为一种习惯。
跑步百利唯伤膝,膝关节其实是身体构造中十分脆弱的一环,跑步、登山甚至上下楼梯都会对它造成很大的负担,更有些损伤是不可逆的。
因此,在进行各类运动前后,一定要做好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拉伸,爱惜身体,好生善待才是长久之计。
走上跑步这条路,从最初的无聊消遣到如今的身体需要,同那些一月甚至一周一马拉松的牛人相比我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只是在这其中,因跑步而带来的一种身心的磨炼、良好的精神以及健康的状态,却也是相通的。
上个月刚刚看完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是我在想些什么》,全书读来一是敬佩,作者每天十公里,夏练铁人三项、冬练马拉松,坚持了几十年;
二是赞赏,人都有惰性,谁都不例外,但当人类一次一次克服固有局限去超越自身时,这种精神更值得赞扬;
三是学习,同作者身体条件、心智思维相比,我自愧不如,不过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生活、对运动、对人性的思索,却也激励着自己踏出前进的脚步。
运动使人快乐,没有必要去追求单纯的成绩,量力而行、适度就好,毕竟,在运动当中享受快乐的感觉以及由此带来的略微积极变化,才是更加有意义的。
愿健康奔跑50年。
不景晨,一个写的不多但在努力写的写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