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臧僖伯谏观鱼》选自《左传.隐公五年》。故事讲述了鲁隐公想到棠地去观看捕鱼,贤臣臧僖伯以君王应该“纳民于轨物”为由,认为鲁隐公这种行为不符合君王的礼仪,坚决反对。而鲁隐公却借口要巡查边境,执意要去。
从这段故事中可以看出,在以“礼”治国的时代,人们做事都应该遵从礼法。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准绳,更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因素。
古代中国,人们之所以把“礼”看的非常重,是因为当时社会缺乏统一且实用的法律制度进行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相对完善的礼乐制度体系起到规范人类行为的作用。这一制度是建立在统一道德标准体系上的。当鲁国贤臣臧僖伯看出鲁隐公将要兴师动众去往边境只是为了观鱼时,提出“国君做事应符合礼制,只能做那些有利于祭祀和维护国家安定的事情。否则,关注一些不符合礼制的事就是乱政,次数多了将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臧僖伯看出鲁隐公的心思却不点破,也是在尽人臣之道。他列举了一些不符合礼制的行为,实际就是在暗示国君离开都城,到遥远的边境去观看捕鱼是错误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相似的情况。当看到身边的人要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时,出于关心,我们可以学习臧僖伯劝谏鲁隐公的方式,看破不点破,给对方留有余地。同时采取较为婉转的方式点出这样做的后果,让对方知难而退。即达到目的,又维护了双方的情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