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的悲剧

作者: 野风君 | 来源:发表于2017-06-25 22:52 被阅读520次

    加缪的《局外人》,很薄,一晚上便读完了。然而,在这荒诞人生背后的意味,却仿佛很长远。

    人的生活是否可以独立于社会的网?亦或者,即使他存在于这张落网之中,他是否可以脱离于这个网上的种种限制呢?从主人公莫尔索的经历来看,他这样做最终是得到了不好的结果。

    阿尔贝·加缪

    我们生活在一切身边事物织成的罗网中,传统、常识、公序良俗、宗教规则、道德,如此种种,人们都渴望去过一种群居的生活,可是莫尔索却对此报以冷漠。他冷眼观察这个世界,他对除了自己原始欲望之外的一切事务都缺乏热情。他或许并非不爱自己的母亲,但是他在自己无力赡养母亲之后把她送到了养老院,并不会有愧疚、他对母亲的死或许并非完全无感,但是他认为这并不应该让他哭天抢地;不应该让他放弃在守灵时喝上一杯牛奶咖啡;不应该禁止他在第二天与女友约会、看喜剧电影和上床。

    在莫尔索的意识中,他并不需要朋友、家人,他需要女友只是因为他的身体需要她,所以在女友玛丽问他愿不愿和她结婚时,莫尔索说出了“如你所愿,我都可以”的“奇怪”回答。

    那么问题来了,社会的存在是否可以只做为物质上的支撑,而不使人不自然地去遵循一套规矩呢?加缪说,人都要说谎,而说谎的目的便是为了简化生活。而我认为,人说谎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存在的“网”期待他们这么做,不然的话,他便会被看作异类,会被鄙视、控诉乃至于定罪。当然了,他们还会给这样的异类个体定下一个“荒谬”的名号。

    莫尔索认为道德应该就是“遵从自己,做想做的事情”,就是为了自己。这种定义仿佛应该来自于一个极端世俗的利己主义者,但是,我们发现莫尔索仿佛并不切合于这样的定义:他漠视生活的变化可能带来的价值,所以不积极回应上司给他的升职机会;他面对西蒙想和他做朋友的提议却回应“做不做都可以”;他对于玛丽是否爱她的询问,尽管知道玛丽想听到的答案,却也不愿意说出半句甜言蜜语;在母亲去世后,如果他按照他人的期望表现出自己的悲痛和后悔,那么他便会被认为是一个有品德和灵魂的人,但是他也拒绝这样去违背自己的内心。所以,莫尔索从这个角度来说恰恰完全不是一个利己主义者,而且一个完全的“损己”的人。

    然而,“利己”的内涵究竟应该是什么呢?莫尔索完全尊重自己的内心想要做的事情,这难道还不是最纯粹的利己主义?然而,我们却根据常识得出了他的“损己”的性质。所以,这难道不是一种巨大的荒谬?而这样的世界的荒谬的力量却又无比的强大,在追求完全的自由、自然的个体面前,他表现出了巨大的力量。而追究其根源,实际上这样的各种规范推行的背后,是对独立人格的摧毁。

    在杀了阿拉伯人之后,莫尔索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悔恨。他为什么要悔恨呢,于他个人的生存而言,如果不考虑之后的法律的惩罚的话,一个阿拉伯人的死又和他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在法庭审理的环节,莫尔索全程冷漠,他发现自己找不到自己应该参与这样的辩论的理由;面对律师对他的建议,他也“遵从内心”不愿意去假装自己对母亲的死有撕心裂肺的痛苦。这样是多么纯粹的个人主义,这样的荒谬反击荒谬,个人的人道反击社会的人道,这样的场景本身又是多么的诡谲和讽刺。

    所以在最后,莫尔索不信仰神,莫尔索对母亲的死不痛不欲生,莫尔索在为母亲守灵时抽烟、喝牛奶咖啡,莫尔索在守灵结束后和女友游泳、看电影和上床,这一切都成为了他“没有灵魂和道德”的证据,最终为他的死刑判断增强了“合理性”。但是,这样的合理性来源究竟是什么呢?法官和陪审们把这些莫尔索荒谬的表现与他的死刑作为联系,究竟是否是真正合理的呢?如果是合理的,那这种合理的依据是否是人道的,合理的呢?如果莫尔索本身并不认同于这种合理性的来源,那么强迫他去依照这种来源产生的一整套规则做事,是不是又是不人道的呢?进而,根据这套规则判决莫尔索的死刑,又合了什么“理”呢?

    全文中,莫尔索只对两件事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一是对性爱的需求,一是在听到判决之后希望可以获取转机的念头。显然,这两点的根源是完全个人的、本能的和自然的,莫尔索的道德被他贯彻到了最后。

    在莫尔索被判决死刑之后,他拒绝了神父的访问,因为他不信仰神,也看不见其他接纳神父的道理。最后,在神父和他聊天之后,他紧紧抓住神父的衣领,告诉他他所信仰的世界是多么的荒谬。神父于是和他各自走上了对方认为荒谬无比的道路。群体的荒谬战胜了个体的荒谬,这大概就是加缪想刻画的社会实况吧。

    在文章的最后,莫尔索“想通”了,认为死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在意的,但他也明白了,人的生活中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去观看死刑,这是对荒谬者的审判最高潮,所以他希望自己的死刑会有很多人观看。他选择了和这样的世界对抗到底,因为他的道德的力量,一种被世界视为完全荒谬的力量。

    看完《局外人》后,我感受到了一种常常萌发念头的复现,在学校的生活还比较自在,但每次返回家中总有一种返回到人情之网的觉悟。我常常因为需要满足于规则而做出很多让自己觉得别扭的举动,和陌生的亲戚热情打招呼,对不懂事的后辈表现出大度和忍让,凡此种种,终于使我明白。人的本性的荒谬性正是因为他们的多样性,而为了构建稳固的群体,这样的性质必须被审判称为荒谬的异端,于是一场以人性的名义对人性的审判产生了群体世界的荒谬原罪。而在我们每个人开始群居生活之后我们都得面对这样的荒谬。只有还没有了解世界的孩童可以得到群体对于他的荒谬性的原谅,而在他长大之后,这样的宽容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恰恰就是最矛盾之处了,因为当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本性做出了让人厌烦的事情,我们选择原谅他,可是,这种“厌烦”究竟产生于哪里呢?显然可能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这个社会对于一个“行为得当”的个体的期望,孩子的作为不符合这样的期望,所以我们反感他;二是我们的个性本身就反感这样的行为,但是我们的个性中这样的反面情绪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呢,是对群体秩序的维护,还是对于个人人性的坚持?我相信,多数时候应该是来自于前者,因为如同莫尔索一样,当一个人只关心自己,践行完全自我的道德感,那么他对于“做错事”的孩子只可能报以冷漠,而不是反感。

    于是,事情又荒谬了起来,长大后,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群体秩序的代言者,我们开始把这种秩序的要求当作我们的内心最本原的冲动,尽管这并不是事实。所以,群体秩序就在这样的荒谬的基础上建立了起来,宣判了莫尔索的死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五号虎:荒诞: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侧重在虚妄、不真实,令人难以置信。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 五号虎:荒诞和荒谬不是一会事。楼主对加缪的思考有些偏差。加缪创造的默尔索是试图构建一个纯粹的荒诞人。而荒诞是世界的非理性和人的理性碰撞时的状态,是克服肉体的反抗。对于荒诞的反抗和看起于此相反的恋世贯穿其思考。这与利己和非利己无关。主角的反抗是贯穿一生的,绝不如楼主所说是最后的觉醒。他只是在最后的时间里用打骂神甫和拒绝宗教的方式再次和肉体的恐惧做出对抗罢了。他一直都认为“生活”是具有意义的,但“生活”里人们的选择是无意义的,信不信神,合不合玛丽结婚,爱不爱她都不能改变死亡的结局,这是他在面对死刑前就有的观点。默尔索作为荒诞英雄是纯粹的,比起你我就相差在西西弗斯的坚持反抗上。在加缪的《随笔》中有提到,在最后,默尔索找到了一种描述荒诞的语言,所以感觉又活了一次,仅此而已。他从拉康的“大他者”里逃离出来。希望楼主看看《西绪福斯神话》能更深刻解读加缪的作品。还有,别那马克思结构主义的那部分去分析存在主义著作,特别冰冷而且只能流于表面
      • 巨坏坏:选择了不去选择
      • 鹤洺:逆淘汰
      • 花样棉花:写的真好
      • b5a2fa22b305:王小波在「三十而立」里写「我要抱着草长马发情的伟大真诚去做每一件事情,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的表演」,他在那个压抑任性的年代强调本能和纯粹,所以他的行为显得那么的荒谬。莫尔索的所作所为,也是由于他对于本能纯粹的追求,拒绝对自己进行任何矫饰,因而与大众背离,也显得荒谬。当时读「局外人」没怎么理解,最近读了王小波,感觉可以理解一点了。
        野风君:@零和游戏_ 但是王小波终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人生比莫尔索丰富多了。莫尔索只是加缪把复杂的立体世界在一个平面化的视野下做出的一个投影而已。
      • 庸晓:庄子
        庸晓: @野风君 入世出世为一体,因为你本在世,何来出入
        野风君:@岚烽 实际上庄子也是很入世的。
      • 尘尘尘尘:默尔索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世界却容不下这样的人,可能加缪也还是赞成这种人吧
        尘尘尘尘: @野风君 反对的确是的
        野风君:@春水绿 我觉得,加缪并不是赞成莫尔索所赞成的,而是反对莫尔索所反对的。
      • 93176ef32632:身在局中的局外人,本身就是个悖论……
        93176ef32632: @野风君 破不了局是关键,破而后立,试想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能够独立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文明要进化到什么地步才能做到,好远……
        野风君:这个问题就是,是否可以物质和道德两个方面去二分社会,并且只接受一个方面。从加缪想表达的意思看,我认为,他觉得社会的荒谬性是建立于道德层面的,因为他不是生产力决定论者,所以我并不知道他对于这种二分观点的看法。但是,显然的是,默尔索的尝试失败了。

      本文标题:“局外人”的悲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zr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