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老师

作者: 上海亨利 | 来源:发表于2017-07-14 14:45 被阅读9次

                                       小王老师

                小王老师,是从前浦东市郊一所小学的教员,名叫王志祥。

                那所学校,建在高家祠堂里,村校建制,本名高家宅小学,文革中使用村名加红色词语,一度改名为幸福五七小学。

                小王老师,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学校里少师资,他便被抽调来教书。

                这所小学,是我的母校。我幼时发蒙于此。

                在当年的乡村里,小王老师是难得的文艺人才,会写文章,编剧,导演节目。多才多艺的小王老师,在这所小学里,建立了文艺宣传队,还和文学青年沈根宝老师(小沈老师)一起辅导学生写作。

               我有幸被选为那个文艺宣传队的小队员,跟着高家宅高卫星王菊芳几个姐姐一起排练节目。记得小王老师买来了好多表演道具:硬板纸做的斧头镰刀向日葵,还有木制假枪。我尤其钟爱那几把长枪。可是老师却因为我小,每次都塞给我一把镰刀,连斧头都没得拿…

                 那个年代,经常有毛主席最新指示发布。每次发布,都会有庆祝活动。有一个夜晚,毛主席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新指示。王老师立马走村串乡,召集一帮学生即刻排练节目,赶到公社去表演。后来川沙县广播站还在新闻里特别表扬了我们。好像我的名字也在其中。小小的我,着实乐了好一阵。

               那时,样板戏盛行。学校选拔了几个男生,学唱京剧《海港》里马洪亮的唱段《自从退休离上海》。我和小伙伴赵勇都被选中。小王老师和腾老师等,辅导我们天天练唱。后来,这个节目被遴选到县里,又被选到上海市少年宫表演。郊区孩子去市区那么豪华的地方表演,在乡村里实在是一个大事件。三十多年后,女儿去少年宫参加活动,我告诉孩子,爸爸小时候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过呢。那份自豪感,一直存留在心中。

               那个年代,原先的《少年报》改为《红小兵报》。小沈老师和小王老师在课后辅导我和龚惠明(大弟)写文章。当时《红小兵报》川沙县的通讯小组就设立在我们学校。我们都是小通讯员。我的书柜里,至今珍藏着那时报社送的《水浒传》。

               那时幼小,那时懵懂。小王老师他们教授的写作,似懂非懂。只依稀记得写文章要有中心思想。只是,这一份经历,却在我的心灵里,埋下人文的种子。我大概由此爱上了阅读和文学,并在长大后投入人文专业学习。

                后来,因为才华出众,小王老师被抽调到乡政府任文化站长,专事农村文艺工作。他组建了乡文艺宣传队,编导、乐队演奏和歌舞表演,班底俱全。小王老师创作的节目,在全县乃至全市演出和评比中,屡屡得奖。严桥乡的群众文艺,在整个市郊,盛名赫赫。

               小王老师的新闻稿件,也常在报章杂志和广播中刊登播送。

              几十年来,每每忆想幼年,总会记得那个文艺青年-小王老师,那个乡村里难得的青年才俊。

              年岁渐渐,时光荏苒。有一天,为了同学的聚会,我遇到了四十多年没有见面的小王老师。老师老了,却依然书生气质,精神矍铄。

              老师还是爱好着文学,继续做着文化推广的工作。

              心怀所爱,践行所爱。

              老骥伏枥,壮心犹在。

              好一个文艺老头—小王老师。

    上海亨利

    2016年12月23日星期五下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王老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an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