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教育即生活》(学习2)

作者: 星落凡尘007 | 来源:发表于2018-09-03 22:36 被阅读129次

 案例:在我讲述《颐和园》这一课时,在备课之初我仅仅从写作手法、景色描写和写作顺序几个方面进行备课,但是在实践课堂中我和同学们一起诵读文章,我被颐和园的景色深深吸引,当我把整篇课文和学生一起阅读完毕后,我对学生说了一个决定——我打算去颐和园实地考察一下(其实是想亲身走进颐和园观看魅力景色)。

       当我说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同学们都笑了,他们心中不外乎有两点思考:1老师是头脑一热,读着魅力景色就想去看看;2老师可能忽悠我们,让我们认真学习,以后去北京读书然后还能看看颐和园。看着他们笑了,我知道他们可能不相信我,于是约定在新学习开学我将颐和园照片给他们看。在期末结束的那一天,还有同学提醒我北京颐和园之行,我知道我的话孩子们深深记得,因为在日常教学中我关注学生诚信教育,培养学言必信行必果的做人理念。

       这个暑假我北京颐和园之行如约而至,同时还去了南戴河、北戴河、河北廊坊。在万里长城长与外国友人的合影引来的学生的赞叹,“老师,你是教语文的,还会说英语啊?”听着孩子质朴的提问,我微微一笑,告诉他成长的路上需要有很多知识储备,而英语仅仅是一项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如果现在学不好英语,以后和外国人见面都不会打招呼。听了我的话孩子们对英语学习有了一定的促进激励作用。在新学期的第一天孩子们欣赏了我的北京颐和园之行的照片过程中,我将课文中出现的经典一一拍照讲述,同时将课文中没有提及过的景点也对学生重点讲述,这些讲述中有我对景点的理解、有地图上对颐和园的介绍还有我在网上查找的资料。因为我对学生讲述的知识一定是对学生负责,必须强调准确性,而这次北京之行也让我对《颐和园》这一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我讲述完北京之行的时候,有几个孩子高高的把手举起,对我说:老师,暑假我也去北京了,不仅看了颐和园,还去了鸟巢、水立方、北戴河。老师我还去了大连、青岛、哈尔滨……孩子们此起彼伏的举手,一一列举了自己假期的目的地,同时我还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旅游的见闻,当孩子们尽兴的将自己见闻分享给其他学生的时候脸上流露的是自信的微笑以及自己外出旅游的自豪。当所有同学汇报结束的时候,我抛出了一个问题:旅途所见,是否在课本上能够学到呢?孩子们瞬间陷入沉思,班级里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用鸦雀无声来形容也不为过。沉思过后一个调皮的男同学举手了:老师,我认为旅行的见闻都是在书本上没有过的经验和体会。而且还有很多在家乡听不到看不见的见闻,我感觉旅行比读书有意思多了。听了他的话大家都笑了,我也笑了。环视一周还有同学陆陆续续举手,我鼓励学生一一发言,总结来说就是旅行的见闻很有意思,哪怕是下雨、刮风、酷暑、暴晒的日子也是未曾体会过的。听到同学们说到这里我把埋在肚子里的一句话写在了黑板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们看到这句话,有种茅塞顿开的惊讶表情,立即有学生说:老师,你的意思是说读万卷书就像行万里路一样增长知识。有同学补充:虽然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一样,但是我们还小,以后的路要自己走,现在我们就要好好学习,利用假期可以出去走走,学习其实也可以像旅行一样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我的写的这句话又把这次北京颐和园之行的分享达到了一个学习认知的高潮。孩子对读书和旅行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放学铃声悄然降至,在孩子们离开教室后一个人坐在黑板前,看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八个字,我想这就是对“教育的灵感,一半来自课堂,一半来自生活”最好的诠释吧!

分析: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灵感,一半来自课堂,一半来自生活!

      当我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我已经是从教八年的老师,但是相比我的求学之路十六载想必,还是学习的时间比教书的时间多一些。教育即使生活,我个人理解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以学习为生活的人。教师——教授学生的老师。当然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德高与身正都是在生活中为标准的考核。教师教授学生的同时也是自己学习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学相长。

       当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仅仅通过传统讲授的方式不能完完全全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从生活中发现教学灵感就非常重要。当然,知识点来自于课堂的书本中,但是教学方式方法却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一堂课程的教学导入教师可以从生活来寻找共同点引入教学,也可以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寻找切入点。

       教书育人不仅仅在课堂之上,在课前课后以及在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习的灵感。曹雪芹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就是告诉大家知识来源于生活,总结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那么作为教师,教育的灵感如何感受或者说如何寻找呢?当我们专注课堂找不到灵感的时候,不妨放下书本,回归到生活之中,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唯有从生活中发现喜乐悲欢才能发现教育的灵感。当然这有些冠冕堂皇了,但是不能否认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都是为了今后走向社会去实践的基础储备,那么教育的灵感可以从书本上的开始寻找,也可以从最后知识的时间逆向思维进行寻找。颐和园之行,让我深入了解了颐和园的建成、著名景点、历史地位、背景意义。结合自己的旅行实践再重新讲授这节课程的时候旅行中所有的灵感都融入到课程的设计中,跳出课本、跳出大纲、跳出思维等等的限制,从一个旅行者的身份重新定义颐和园的历史意义,学生更加喜欢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假期出行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相关文章

  • 案例分析《教育即生活》(学习2)

    案例:在我讲述《颐和园》这一课时,在备课之初我仅仅从写作手法、景色描写和写作顺序几个方面进行备课,但是在实践课堂中...

  • 教育叙事的写法

    教育写作一般可分为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育案例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教育随笔等形式。 教育叙事将来自教育生活中的某些...

  • 生活即教育 学习即生活

    “在生活中教育是一种快乐而自然的教育,让孩子去感受自然、感受社会、感受人生,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接触到更广阔...

  • 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寒冷的冬天,希望今天的分享给大家带来温暖。在说今天的主题: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之前,我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案...

  • Day 17 《民主主义与教育》3-4

    2、教育即生长和改造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点。他说:“生活即发展;发展,生长,即生活。”“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

  • 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

  • 本周教师教案及教育笔记总结

    1.教案问题:上午教案,反思要填写完整。 2.教案日期必须填写完整。 3.教育笔记案例分析格式错误 下图为案例分析...

  • 课程顾问如何快速成长(下)

    八、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课程顾问自我反思和总结的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可能真的是看千万本关于销售或者教育的书籍,还真不...

  • 夏夜碎思

    1.学校即教育,家庭即教育,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那是不是可以说教育无处不在? 2.这几天总是听专家们讲个案,说...

  • 2022-10-25刘祥:教学案例分析的意义指向

    今天阅读内容为:《教学案例分析的意义指向》,阅读有收获,多看评委的观点,指导日常教学。 教学案例分析和教育案例分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案例分析《教育即生活》(学习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cw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