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深感,对文学美的理解,仅凭一本朱光潜的《谈美》很难启蒙,先不说谈美这本书的缺陷,只说它的熏陶,一遍两遍阅读也不够。对美的理解,它和哲学类似,它是一个思维训练的结果,不是知识吸收的结果。因此也需要读美学史,美学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对理解就比较有帮助。
这个训练过程确实很漫长,认识的深度,有个反复训练加深的过程。和名著的阅读量也很相关,阅读量少了,没办法抽象出和美学书里对应的术语。这令我郁闷,之前我对这种障碍估计不足。大家读得太少了,而且太慢,大多数没做到抓紧点滴时间阅读好书。
也就是说记住美学书的教条,没有用,它的概念推演的过程,需要不断加深。这和名著阅读不一样,大家也知道,名著快速阅读就可以,获得审美感受就OK,这是相对最快最有效的写作速成法。但是美学史不了解,两条腿只有一条腿,初期或许没问题,后期还是有问题,因此有条件的写作者,还是要将美学史的阅读提到日程上来。
那种评论时事的,或者一些浅层次的叙事,抒情,写一辈子的作者,始终是原地踏步,因为他对文学的美不了解,不知道什么叫美,总是停留在作文的理解层面。一次走心的写作,你就上台阶,而且始终能维持在那个水准,终归效率会更好,这才是捷径。
不理解美,对心相就不能理解。心相比意象的画面感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心相如同头脑里的意境,我们看名著说它有意境,其实意境首先是头脑里,然后作品才有,或者说头脑中渐渐有了,作品中才有。
贾平凹写的山本,为什么批评声一片?我听了一部分音频,纯粹是胡编乱造,丧失了大作家的本心,岂能成功。技巧他有啊,又怎样呢,还不是扑街,这样写,贾平凹也是晚节不保。废都已经透支了声誉,他依然还不明白。
写作不是打篮球,可以吃老本,精神活动,不真诚面对本心去探求,就是豆腐渣。心里长出来的,才是有机的整体。
每一次写作都是在创造,在追求美,不做所谓“练笔”,宁可写烂尾,都坚持严肃认真的态度,练笔是自欺欺人的,也是毫无效果的。用浅层感受来练习深层感受的挖掘,怎么可能呢?很多说写作要想象,心中没有,想象从何处来?莫非想象是一种魔术不成?
附上杜拉斯的《情人》开篇,这是她的心相,不是事实,也不是想象:
我已经上了年纪,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个男人朝我走过来。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对我说:“我始终认识您。大家都说您年轻的时 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诉您,依我看来,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您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
网友评论
书到用时方恨少,从来都这样,读得越多越觉得所知太少。
老师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