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好几年后,工作基本稳定了,收入也马马虎虎,正当你准备松一口气好好享受人生时,却发现自己落入了两面夹击的境地:向上走,难度很大、空间不足;向下一看,不断有新人涌入,时时准备取代你的位置,怎么办?
除了极少数人特别牛逼或者别的什么原因一路高歌猛进之外,大部分人工作五到八年后都会遭遇这种局面。一般来说,应对策略可以分成三种:进攻型、收缩型和索取型,它们各有优缺点。
进攻型:加大对工作的投入,主动加班加点,拼命做业务,想办法接近老板/领导,积极争取晋升机会等等。优点:如果成功,就可摆脱危机进入新的职业发展阶段。缺点:有竞争失败的风险,前期投入有去无回,并可能会恶化和同事的关系。尤其当你的实力明显不处于领先地位时,采取进攻型策略成功的概率很低,投入/收益比很差。
收缩型:主动退出向上爬的竞争行列,光顾着搞好自己的份内工作,不生是非不找麻烦,成为大家眼中的“老实人”、“好好先生/女士”等等。优点:活得不累,比较省心,和同事相处也会相对和谐。缺点:基本丧失了发展潜力,工作将变成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容易被老板/领导和同事们忽视。
索取型:放弃升职的愿望,减少对工作的投入。凭借自己过去几年来攒的资历和经验,在工作中有意采取“磨洋工”、“拈轻怕重”、“推卸责任”等策略,在公司/单位内混吃混喝。优点:由于你单方面减少了投入,但收入暂时并不会减少,换言之,你占便宜了。缺点:成为大家的眼中钉,不仅晋升无望,还有被踢出公司/单位的风险。
一般来说,大家往往会先采取进攻型策略,等执行到一定程度发现无望后,转而采取收缩型或索取型策略。执行后两种策略的人往往还会为自己加一个特别站得住脚的理由: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我现在要把部分精力放在家庭和业余生活上。
不管你用什么理由说服了自己,收缩型和索取型的策略都会让你的职业前景一片灰暗,而进攻型策略又要遭遇成功率低的问题,所以,这时候的你常常一筹莫展。
近几年来,有个词特别火,叫“斜杠青年”,简单来说,就是同时从事多种职业,从各个方向发掘自己潜力和可能性。坦白说,我并不看好这种策略,因为它无异于让你三心二意,你的时间和精力极其有限,一旦被拆成N等份,搞多线作战,结局很可能是“都不咋地”。
我想推荐的方法是:一边养现金奶牛,一边种潜力树。这也是我正在执行的方法。
假设你是一家公司,什么样的业务结构是最为稳定健康的呢?答案是:有稳定收益的业务+发展潜力巨大但暂时不挣钱的业务。前者是“现金奶牛”,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收入以维持了,公司运转;后者是“潜力树”,虽然短时间内只烧钱不来钱,但以后可能带来巨大收益从而使公司走上新台阶。
谷歌公司就是这样的典型,有一度它的90%业务都只花钱不挣钱,包括安卓系统、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等,公司上上下下基本靠搜索业务的广告收入来支撑。但是现在来看,这样做完全值得,它当年种的“潜力树”产出了累累硕果。
回到我们个人,其实也可以采取这种“现金奶牛+潜力树”的策略,它稳健而可持续,能够让你很好地坚持下去。
什么是你的现金奶牛?就是你现有的潜力不足的工作。因为你已经工作了好几年,各种业务基本轻车熟路,所以它占用你的精力越来越少,大部分时候你只需要按套路完成即可。这份工作给你带来稳定收益,确保你眼下衣食无忧。
什么是你的潜力树?就是你渴望做但暂时做不好、没产出的事情,它既可以纯粹的学习,也可以是业余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读研究生、写作、学英语、练演讲、学编程等等。具体哪个要自己选,不过建议暂时千万不要以赚钱为目的,那会妨碍你的成长。
和“斜杠”的概念不同,“潜力树”不是你的另一份职业,而是你必须持续作为主要努力方向的事业,并且在短时间内不能指望它带来收入和立竿见影的改变。你熟悉现有的工作,从而使得自己耗能降低了,省下来的能量必须全部投入到“潜力树”去。
“树”的意思是这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情,它需要你长期坚持,耐心等待开花结果的那一天,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现金奶牛。卡夫卡一辈子都在干保险业职员,他用工资收入支撑自己写作,终成一代大家。马云在1995年创业之初,靠的是自己以前开办的一家翻译社收益来维持。等你树长成了结果了,留不留奶牛是你自己的事,在此之前一定要留着它,除非你爹妈牛逼,他们给你供奶。
采取“奶牛+树”策略有一个大前提,就是你已经能很轻松搞定奶牛,如果能处于疲于应付奶牛阶段,就不合适。如果你已经工作很久了,却仍旧疲于奔命,并且这份工作还没前途,那你就要反省了:要么这是一份烂得掉渣的工作,要么你的工作能力很不及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