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心情随笔婚姻育儿
名人与槐50:俞平伯古槐书屋

名人与槐50:俞平伯古槐书屋

作者: 乐仁智l让文字在山水间跳舞 | 来源:发表于2019-02-21 22:08 被阅读65次

    很多人是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遇见俞平伯的,他与挚友朱自清先生写的同名散文,摇曳出了秦淮河上六朝金粉的气息。他们不仅有一条河的交谊,还有一棵树的缘分。

    1924年底,俞平伯自杭州来北京,一直住在老君堂胡同。这条胡同因有太上老君庙而得名,后改叫北竹竿胡同。38号这处老宅大约在其父手上修建,占地1200平方米,为东西两座三进四合院,共有43间房屋。宅子东院的北房是俞先生的书房,房前有棵需四人合抱的大槐树。那时朱自清先生经常借住于俞家,称其为“古槐书屋”。

    文人雅士喜以“树”命名自己的居所、书斋,如冯友兰的“三松堂”、丰子恺的“小杨柳屋”、齐白石的“百梅书屋”等等。槐树是古代诗文中的重要意象,以古槐命名书斋,正好秉承古人之遗风,俞先生欣然同意,并从此眷念。

    俞先生祖籍在浙江德清,出身于诗书世家,曾祖是清代著名经学家俞樾,父亲俞陛云也为光绪年间的探花。北京大学文科毕业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散文家、红学家,一生著述颇丰。古槐书屋的藏书,倾注了俞先生在搜集、研究词、曲方面大量的心血,为后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厚资料,不愧为学术大家。

    1935年俞平伯在致友人信中说,以“古槐”书屋的名义,编三本书,成“三槐”之意,即《古槐梦遇》、《槐屋梦寻》、《槐痕》。“三槐”除《梦遇》以外,但彼“二槐”差得尚多,不知何时始可成书,是以拟先以《古槐》问世,俟“二槐”成后,合出一书,曰《三槐》。《古槐梦遇》1936年1月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其扉页标明“三槐之一”。《槐屋梦寻》已编好且付印,值“七七”事变,书局退还,遂决定舍去。“槐痕”为“槐下青虫,每留痕”之义,也是Wine的音译。两书可惜未能出版。

    故居全景

    他在《三槐序》中直言:“庭中树居其半,荫及门而宜近远之见,本胡同人呼以大山”,“大树密阴,差堪享受。”“三槐者,高门积善之征也。”可见先生对老君堂的家和家中的古槐感情很深。每每有人问起槐树的事,俞先生就闭目凝神,半晌回答:“此树比这宅子都老,早已阅尽世上沧桑。”

    《古槐梦遇》全书收百则纪梦小文,周作人作序说:“梦遇”是指书中小文全都是梦醒之问,遇有感触而写成的。“梦醒之间,偶有所遇,遇则记之,初不辨醒耶梦耶,异日追寻,恐自己且茫茫然也,留作灯谜看耳。”如第19则云:站起来是做人的时候,趴下去是做狗的时候,躺着是做诗的时候。可见这不大像是梦话,而是感触“闲适”生活的写照。

    俞先生对北京是很有感情的,在其名作《陶然亭的雪》中表白:“我虽生长于江南,而自曾北去以后,对于第二故乡的北京也真不能无所恋恋了。”当然,自称“槐客”的他对古槐书屋更有感情,直到1979年搬入南沙沟寓所,前后在此居住达55年之久,此地此景已成为他北平生活的烙印之一了。

    院中"古槐"

    然而,然而,历史真会开玩笑,这棵树竟然不是槐树,而是榆树!周作人在《古槐梦遇序》中有:“平伯说,在他书房前有一棵大槐树,故称古槐书屋。有一天我走去看他,坐南窗下而共阴凉,窗外有一棵大树,其大几可蔽牛,其古准此。及我走院子里一看,则似是大榆树也。”“古槐者不必其地也,姑曰古槐耳。”既然木已成舟,只能姑且叫之了。

    黄裳先生出版《榆下说书》寄给俞先生一册,原来错把枫杨当榆树,信中把自己至今不辨树种的惭愧心情告诉了俞先生,不料先生回信也牵出了自己不辨榆槐的怪事。“名为古槐,实榆树,与尊著名称相似”,“昔有诗句‘凉月姗姗弄古槐’,先友朱公(朱自清)以为趁韵,后遂有古槐书屋之名,且以之名吾诗词,今不可复正矣。”俞先生是名副其实的书呆子,只能说心中有槐,榆亦是槐,可谓近道矣。

    如今朝阳门一带的胡同基本消逝,但北竹竿胡同38号这片大四合院奇迹般保留了下来,最吸引眼球的还是那棵大名鼎鼎的“古槐”,虽历经四百年风雨,仍然生机勃勃。俞先生活了90岁,于1990年故去,但有智慧的文字不会逝去,有风骨的节操也不会逝去,如院中的“古槐”一样,依旧枝繁叶茂。

    俞先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名人与槐50:俞平伯古槐书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rj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