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个经典理论“鲶鱼效应”,其源于一个故事: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渔民们想方设法让沙丁鱼活着到达渔港,但在运输过程中还是由于窒息而导致大批沙丁鱼死亡。然而,有一条渔船总能将沙丁鱼活着带回到渔港,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老船长在沙丁鱼槽里故意放进几条专以沙丁鱼为食的鲶鱼,让其四处游动,沙丁鱼十分紧张,左冲右撞,四处躲避,加速游动,从而获得大量氧气,从而延长了其存活时间。
“鲶鱼效应”的实质是激励精神,通过激励产生上进的因素。管理者受到启发,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中。“鲶鱼效应”的作用在于调动大家的积极因素,有效激活员工工作的热情和激情,让员工在刺激作用的驱动下,展现活力,使之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再现实中,有的是采用“空降兵”的方式、有的是采用“引进”方式、用的是采用“提拔”方式。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鲶鱼”还是要在上级部门的实际支持为前提,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
我举个例子:
某单位的一个部门,由于岗位调整,主管领导调换了,换上了一个相对年轻的主管。
由于直接领导的更换,原来的一名员工认为自己大展宏图的时候到了,认为年轻的领导一定会带领大家有一番作为的。于是,自己便成了“鲶鱼”,积极主动的做了很多工作,主动请缨设计、筹划项目。
项目开始时,同事还是很支持的。但是,时间一长,热情过后,由于没有比较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大多数人都是一种被动支持的态度。
这个时候,年轻的主管领导也没有及时调整规划和人员,进一步的确定出发展的目标,使得项目处于一种“自由发展”的状态,成为了“鸡肋”。
久而久之,那条跳出来的“鲶鱼”开始沉默了,不在主动设计项目了,不在主动提出规划了,回归到了之前的状态了,还原成了原来的“鲶鱼”状态了,这个部门似乎也平静了。
综上所述:最为一个职场人或者是管理者,要明确以下几条:
首先,“鲶鱼效应”必须是在上级主动作为的环境中才可以运用。
第二,主要管理者要有驾驭“鲶鱼”的能力。
第三,管理者要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第四,管理者要保证“鲶鱼”不被沙丁鱼“围猎”。
鲶鱼是不受沙丁鱼欢迎的,在职场中如何把鲶鱼放入船舱而不被沙丁鱼们赶出来是有学问的;其次,如果鲶鱼太多的话,沙丁鱼们在船舱中逃得了今天逃不了明天,唯一的结果就是在精疲力竭后被吃掉,除非能撞破网逃出船舱。对于企业来说,员工大量出逃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即使员工不逃离,大多数员工统一认识一起来消耗“鲶鱼”,“鲶鱼”是不可能起到激发员工积极向上的作用的,这也就是很多“空降兵”不服水土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