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做圣贤
1
话说,王老爷子带着王阳明到了京城,作为儿子的王华,在家设宴为父亲接风洗尘。接风宴后,一切步入正轨,作为父亲的王华,虽然身为状元,但对王阳明在教育上要求的并不像常人想像的那么严格,而是怀着“无为而治”的教育观念,通过引导和启蒙的方式来教育王阳明。王华去翰林院上班时,就由祖父王天叙教王阳明。
在学习上,王阳明没有父亲王华那么自律,爷爷教育孩子,免不了,心疼和溺爱,相对要求就不那么严格,而且王阳明,也没有当初父亲的状元梦,因此一直是边学边玩的状态,看到这种情况,王华觉得该把孩子送到私塾了。
2
1484年,12岁的王阳明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私塾,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王阳明上的是大名鼎鼎的豫章私塾,老师来自江西,熟背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还写得一手好文章,能在这个私塾里上课的孩子们,非富即贵,王华也是托了关系,花了时间和金钱,才让王阳明进来的。(写到这,想想,作为家长,我们不也是这样做的吗,看来我们是继承了古人的传统)
一次课堂上,王阳明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人生何谓第一等事?”,老师告诉他是“像他爹一样,读书登第是也。然而王阳明并不认同,他觉得人生第一等事是做圣贤。王华闻之此事,也是生气至及,但也不了了之,因为他反驳不了王阳明。
3
1487年,已经15岁的王阳明,有点厌倦了“四书五经”,开始关注起军事方面的知识,对《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很感兴趣。也是在这一年,王华带王阳明去了一趟关外,让其领略了辽阔的草原和大漠。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王阳明一回来,就把自己关进书房,写了《平安策》奏疏,找到父亲,请父亲转交皇上,表明自己愿意出关,讨平鞑靼。
对于王阳明的这一做法,王华自然是反对的。思来想去,决定给王阳明寻个门当户对的老婆,让其王静下心来读书。
对于一个青年来说,要想快速成长、成熟,给他娶个老婆是个不错的计策,因为只有做了父亲,才能明白父亲的不容易,才会有责任感,我们常说的“成家立业”便是这个道理吧。
15岁的孩子现在应该才上初三,或是高一吧,没想到明朝的时候,就要成亲了,真是不敢想。
小伙伴们 ,今天就到这里了。明天继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4174/c96e995a83e1b09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