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之广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即删1、
传统思想也好,当今主流也吧,做人和做事,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传统文化里,所谓“三教九流”,因其观点、理论、信仰等不同,故对于做人和做事的原则和标准,也是不能整齐划一,各有各的要求,各有各的侧重。
三教,即儒、释、道,影响整个华夏民族,涉及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三教中,儒教更为突出,自从西汉宰相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一直被历代封建王朝捧为主流思想,影响中国俩千余年。
从矛盾论来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优势就有劣势。传统文化和思想亦如此。故儒教也有其菁华,有其糟粕。
提及儒家做人的标准,多是常言之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以及中庸之道。
2、
在当今新形式下,社会对于做人的标准和要求,因角度、认知、层次、目的等不同,也是莫衷一是,议论纷纷。有人说做人要谦虚,正确;有人说做人要实在,没错;有人说做人忌目中无人,也对;有人说做人勿好高骛远,有理;有人说做人应心平气和,正确;有人说做人不能太贪,灼见;有人说做人不能忘恩……太多,无法一一列举。
不管做什么人,怎么做人,其最高点都是人品和人格,这是衡量和考核一个人的最重要的砝码。最佳的人品,可以笼统的概括为忠厚和善良。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常用的一幅楹联。不止是传统的思想,即使是现在,无论为人父母,还是老师,几乎都是谆谆教诲教育孩子,最人务必要忠厚、善良、实在。
3、
那么做事呢?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经济蓬勃发展,不管哪一个国家、地区、民族,都在争先恐后的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但人是第一位的,换而言之,人才是最重要的。
不管什么类型的人才,哪一学科的人才,都是从娃娃就开始培养的,从孩提就抓起的。
在做事方面,我们除了关注孩子的天赋、爱好、性格等之外,更是鼓励他们大胆去做,不要畏手畏脚,敢于打破成规,不囿于成见。
4、
所以,在做人方面,我们教育孩子要做善良、忠厚、诚实的人;在做事方面,我们则鼓励孩子要有担当、胆大、不信权威、打破旧规。
上面这一点,几乎全国的父母都是一致的!
表面看起来这样做很正常,亦很完美,其实不然。
君不见,那些从小就守规矩、老实、忠厚的孩子,长大后成绩平平,甚至一无是处,即使偶有成就,也是一般。而那些取得辉煌成就、做出大事业的人,小时候没有几个是老实、听话、忠厚的人,相反,几乎清一律的都是调皮捣蛋、难以调教和管理的主,有的甚至是不务正业、天不怕地不怕、桀骜不驯的熊孩子。
这,与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愿望,背道而驰!
做为父母,我们是这样想的:让孩子们忠厚、善良、诚实,敢干敢拼、突破传统,这样长大后一定有出息,做出一番成就,至少有一些成绩,让家人和家族都为之有光。
但现实很残酷,这就是做人和做事的悖论!
5、
思想传统也好,激进也吧,几乎都有此观点:做人和做事,俩者相比,前者更重要。做人成功,做事不管成功与否,都值得让人佩服和尊敬;做事成功,做人不成功,再大的事业也是暂时的。
或许是我们太注重做人的原则和标准了,从饭桌上就敲敲打打开始唠叨孩子这如何如何,那如何如何;三尺讲台上老师们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教育孩子做人的规则;社会上到处都是为人处事的字眼和标语……这些无遗都在加重孩子潜移默化式的做人准则。
做人和做事,恰似天平的两端,重视和强调做人,也就有意无意忽视了做事的重要性。
有人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中国应试教育的悲哀,有人责怪为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的说服教育,有人说这是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风俗……
6、
让孩子做人和做事,达到高度统一,是很难的,何况里面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一般而言,忠厚老实的孩子,胆量较小,即使鼓励他要勇敢,要有担当,大胆做事,等成年后,也多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
总之,一方面,我们要让孩子做一个忠厚、善良、有利于他人的人;一方面,要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好例子,让他对做事的要领和原则,不仅仅局限在书面和理论上,更是侧重在实践中,让他身心都能健康的发展。
做人和做事,两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成年以后,成绩可能更好些。
毕竟,做人和做事,是和谐统一的,缺一不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