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谈做人

作者: 黄河歌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6-01 19:07 被阅读326次
    读《三国演义》谈做人

    关于做人与做事的关系,我十分倾向于先做人再做事。至于做文,只是做人与做事的延伸,因为不会做文的照样做人做事都很出色,“自古刘项不读书”。《三国书评》从去年八月开始写到现在,本来40篇左右10万字的计划,最后写成了近60篇15万字的稿子。真的是没有办法,我的《简书》上很多文友喜欢看,要求我写了这个人物再写那个人物,实在有种赶鸭子上架的味道。《三国书评》的书名琢磨着最后改成《三国史话》更合理。现在就用读《三国演义》“三做谈”的“做人谈”来结束整部书。如果大家真愿意看,我正在写作白话《三国演义》,欢迎大家围观评论。

    从来就是好人难当。在吕布被曹操击败落魄四处乱撞的时候,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就尝试着去投奔刘备,因为大家一致认为刘备做人比较厚道。厚道的刘备不顾及手下众人都反对,收纳了吕布,但张飞却说了一句大实话,“哥哥就是心肠好,可好人难当!”

    果然这厚道的刘备在不久出征袁术之时就被吕布背后捅刀子袭取了徐州,刘备又回到了缺兵少将的从前。读《三国演义》,直观感受到了很多脸谱化的好人坏人,象吕布就被定义为“见利忘义”的标识,空有一身好本领为人所不齿。

    人来到世界上一遭,我们还是要努力学做好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主席的话是金玉良言,您若不信,我便从《三国演义》中细细找来根据。

    一要把忠孝放在重中之重,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自从有了国家形态之后,忠诚就是维系一个国家团结统一的根基。所谓“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不正,民起攻之”。东汉末年桓帝、灵帝两个皇帝胡作非为,宠信宦官,土地兼并加剧,阶段矛盾激化,黄巾军大起义掀开了把东汉腐朽王朝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大幕。

    军阀连年争战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人民渴望重新统一,盼望有个刘邦式的救世主出现,最后刘备被后人打扮成了这个角色,相应的诸葛亮也就成了后代所膜拜仿效的忠诚典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让多少文人志士扼腕落泪。盘点这些忠诚的代表人物,象大骂董卓的尚书丁管、长安城破从容就义的司徒王允、倒挂城门用生命劝谏刘璋的从事王累,等等。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践行着知识分子的人生良知,“生命诚可贵”,但他们的忠诚之举,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被人们遗忘,而成为后人爱戴纪念的楷模标杆。

    读《三国演义》,不能单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要把忠诚国家民族的信仰传承下去,把背叛中华民族的败类永远钉在耻辱柱上,再踏上一只脚,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研究方向,有个别人为了尽快出名,喜欢戏说历史人物,用他们自认为科学的所谓“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大搞历史虚无主义。例如把李鸿章等这样的卖国贼说成是因为年老体衰、迫不得已才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简直是一派胡言!如果我的能力拯救不了我的国家民族,那么我还会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人生尊严!相对于李鸿章,同时代的左宗棠就是民族英雄。历史研究可以去伪存真,研究讨论,但却不可以肆意歪曲。

    孝道这个事情最好理解,所谓“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不正,大义灭亲。”《三国演义》中专门记载了孝女曹娥投江的故事,还有徐庶为母亲而放弃事业甘愿平庸一生的故事,这些都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比起忠诚大义,孝道最容易做到。因为一个人赤条条来到世界,如果他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感恩戴德,他会对国家、对朋友有善良之心?就连大魔头董卓还对九十岁的老母亲十分孝敬,何况是我们心怀善良之人?我的人生交往字典第一页就是人不孝不交。羊羔尚知跪乳之恩,人如不孝,则禽兽不如。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人的孝出现了危机,何也?一是商品经济的交换意识,很多人功利地对待周围的一切,乃至于用在处理和父母的关系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其二是实行了四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观念。现在中国人的眼珠全部盯在孩子身上,变为了一种社会病态。天天笑话“拔苗助长”的那个古代人十分愚蠢,却无一不在实践着这件事。几个成年人抚养一个孩子,必然造成独生子女的坦然索取和不知感恩,将来会出大问题!如果哪天连孝道也成为了一种奢侈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面临着巨大的潜在危机。

    二要把奋斗作为一生追求,努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论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力,《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相形之下,《三国演义》影响更为深远。比如说一个智谋多端,肯定第一句出口的话就是“料事如神赛诸葛”,说一个人奸诈无比,也会说这个人特别“曹操”,诸如此类例子太多。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三国演义》包含了个人奋斗的积极向上精神,刘备是“织履贩席”的,关羽是贩枣的,张飞是卖肉的,人们自觉不自觉中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化身,去寻找自己的影子,在他们的成功身上有种实现个人梦想的巨大愉悦感。而对于“四世三公”的袁绍和袁术,则对他们的失败有种幸灾乐祸的味道。

    我们讲集体主义,但不排斥个人奋斗的积极精神。如果每个人都萎靡不振,缺乏了舍我其谁的英雄之气,那么这个社会就会缺少了向前推进的昂扬朝气,死气沉沉,“万马齐喑犹可哀”。我十分推崇“江东小霸王”孙策这个英雄人物,少年英才,风华正茂,靠着从袁术那儿借来的三千军马起事,摧枯拉朽,席卷江东。有了这孙郞和周郞两个小伙子的黄金搭档,世界上哪有不可能做成的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想想现在很多刚刚走向社会的青年人,“小马乍行嫌路窄”,有股冲劲和拼劲,但在部分老同志那儿却认为不稳当,故意去给他们弄几个台阶,设置几个绊子,等到锐气全消人接近“成熟”却垂垂老矣,就这么重复着恶性循环,何来开创前无古人的宏伟大业?

    三要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商品经济的发展,带给人们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本的唯利是图本质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做事不讲究诚信有逐渐蔓延的趋势。马路上倒下一个老人,有哪个人敢去相扶?都怕被讹诈。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掺杂使假,坑蒙拐骗,见利忘义,无所不为。

    大家都在骗,但最后往往是“骗来骗去骗自己”。一些大贪官都是行骗的高手,台上大讲廉政,台下伸手索要;人前是人,人后是鬼。《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讲诚信的典型。在太史慈刚刚投奔孙策之后,主动要求去收降原来刘繇手下被打散的众军士。孙策立即表示同意,并且约定第二天中午时分回到大营中,但孙策手下众将都猜测太史慈这是趁机溜走了。孙策不为所动,第二天在营门口立起竹竿,焦急地等待着太史慈回来,因为孙策心里也没有实底。

    第二天不早不晚恰好正午时分,太史慈率领招降来的一千多人来到大营门口,故意大声问孙策手下众将:“我归来晚否?”这就叫做个人信誉第一,所谓“一诺千金”。

    《三国演义》中有两个人物很有意思,一个是吕布,人人都说其“见利忘义”。一见到董卓派李儒送去了金珠白银,外加赤兔宝马,马上就翻脸动刀杀掉了义父丁原,不久之后又同样杀掉了新拜的义父董卓,被世人称为“三姓农奴”,仪表堂堂的外壳之下包裹的是一颗无耻的灵魂。另外一个是徐晃。在听从了满宠的劝说要投降曹操时,满宠建议徐晃:“为什么不杀掉杨奉、韩暹作为晋见曹公之礼?”徐晃义正辞严地说:“臣子杀主人是大不义的行为,这种事情我绝对不干。”相比于徐晃,吕布的人格低贱显现无疑。

    在这个世界还有很多诱惑的时候,讲究诚信有一定难度,搞不好被别人笑话为“老夫子”。这其实是社会观念错乱的体现,虽然“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但是我们要牢记心中那份操守,努力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

    读《三国演义》谈做人

    好人坏人都不是绝对的,在每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读《三国演义》,最难评价的就是曹操这个人物。历史上的曹操雄才大略,胸襟宽阔,文采飞扬,用兵如神,这是南宋之前对曹操的基本评价。到了南宋之后,曹操才逐渐成为了奸贼权臣的代名词,这同曹操所处的险恶环境造就他的性格有关。大家试想一下,曹操把汉献帝接到了许昌之后,朝堂上下又有多少暗流涌动,一不注意曹操就成了董卓第二,所以没有强悍的铁腕手段曹操早就命归那世去了。另外曹操常年在外征战,时时处于两面作战状态,其做事不同于常人常理就可以理解了。大环境造就了曹操残忍的性格,被他屈杀的好人不少,象孔融、崔琰、华佗,等等。

    从历史记载来看,曹操是一个真实的人,喝酒写诗,喜欢美女,处处留情。有时候也虚伪的可爱,比如许攸来投奔时在粮草问题上一再撒谎。曹操还是一个很讲温情的人。他在宛城之战中兵败,折损了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付出了一笔沉重的风流快活债。曹昂的母亲、曹操的原配丁夫人一气之下跑到了娘家不回来,曹操只好亲自去接。

    丁夫人正在娘家织布,曹操就让别人大声喊“曹公到”,她根本不予理会。曹操只好放下身段,进到屋里用手抚摸着丁夫人的背说:“原谅我这回吧,咱们一起坐车回家。”丁夫人还是不理。曹操只好到了门外,再次说:“还是一起回去吧。”丁夫人仍然不理。曹操使劲跺脚说:“再不出来我可真走了。”虽然最终没有请回丁夫人,但堂堂一国丞相,能够这么屈尊也够谦卑了。

    所以历史上的人物,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好人坏人就能够说得清,很多人都是矛盾统一体。在他们身上,残忍和温存并存,大度和小气共生。历史客观地评价人物的功过是非,吸取其精华,踢除其糟粕,才能在芸芸众生中,在时代大潮之上,将自己短暂的一生书写成一个大写的“人”。

    黄河歌者结曰:

    做人自有千般妙,忠孝为首是大道。

    吾生有涯学不止,诚实守信世称高。

    读《三国演义》谈做人

    黄其军

          作于2018年6月1日(古历四月十八)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白话《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三国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白话《三国演义》第十三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风起春灯乱_春灯公子:三观正,道理明
        黄河歌者:@风起春灯乱 谢谢谢鼓励😊😊😊
      • 谋略那些事:何为道德?何为高尚?何为有益?
        道德:估计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应自己的利益而故意伤害别人
        高尚:自强不息、砥砺前行,为自己的目标奋斗不前
        有益:有所为有所不为,只做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有利益的事情,但更要考虑自己。
        人生来都是逐利的,这符合人的本性,而圣人这是反人性的。
        三国中有坚持自己道义的,但是无一例外,大多都死了。
        黄河歌者:@四季道 👏👏👏😊😊😊
      • 大侠令狐冲:三国演义是不朽的名篇
      • 米老爹:总结得好!
      • 娟娟新月:有趣有料的历史👍👍👍
      • 婉h::+1:
        黄河歌者:@婉h 😊😊😊
      • 黄河歌者:今天竟然写了两篇😛😛😛
        此为《三国书评》之58,发出来与众朋友共享🤗🤗🤗
        收官之作😛😛😛

      本文标题:读《三国演义》谈做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wk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