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鬼故事的心理密码

作者: 腻虫 | 来源:发表于2017-11-10 21:30 被阅读433次

    从小时候起,我就是怕鬼故事的,怕到只要电视剧《聊斋》的片头音乐一响起来(一阵鬼风刮过的声音),我就捂起耳朵跑到没有电视的屋子里。还记得在主题曲画面中,一个人被砍掉脑袋,脑袋咕噜噜滚到地上眼睛还眨啊眨的,那个镜头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极大阴影,我不知道大人们为什么天天晚上要看这么吓人的电视剧。

    所有鬼片、以及所有类型的恐怖片,我都是拒绝的,上小学时连电影《新龙门客栈》里从沙漠伸出的白骨爪都怕。唯一主动看完整的,是《釜山行》,可能好多人都不把它当恐怖片吧。

    买了本书,叫《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作者对鬼故事背后的文化心理进行了分析,虽然不像学术专著那样严谨深入,但其中总结罗列的明清鬼故事让人对它们的情节和类型风格有了直观了解,它们折射出中国人的魂魄观念、文化特质和集体心理,不仅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心灵社会结构,也通过和世界其他民族鬼神故事的对比,发现人类有许多共同的潜意识象征。

    鬼故事里的“鬼”

    一说起鬼,就常联想到魂魄。与“魂魄”有关的中国成语有很多,随便查查就有魂飞魄散、魂摇魄乱、遗魂亡魄、摄魄钩魂、销魂夺魄等等。我们常说的魂魄,在中国文化里指的是不同东西。“魂”是灵魂、精神、不可见,而“魄”是形体、躯壳、可见。人死之后,魂升天,魄入地。所以鬼故事里的“鬼”也分两类,一种是有魂无魄、一种是无魂有魄,前者有人的情感记忆但没有实实在在的形体,后者没有任何的情感记忆,但有一副能发动身体机能的躯壳。有魂无魄的,我们叫它鬼;无魂有魄的,即是僵尸了。

    中国文化的鬼故事里,鬼多,僵尸少。

    作者:山人辰露

    明清小说中“鬼”的主要类型

    详尽所有“鬼”的类型是有难度的,不过有几种典型“鬼”经常出现在故事中,只要一提到鬼故事,我们经常想起它们。


    女鬼

    明清小说中的鬼故事,不能说全部,但女鬼占了大多数。各种样子穿白衣穿红衣的女鬼飘在眼前,她们凌驾于所有的“鬼”类型之上,可能是性别研究专家感兴趣的议题。女鬼与书生的爱情、女鬼向负心汉报仇、女鬼含冤游荡、女鬼吸取男性元神......明清小说中的鬼世界,似乎由心怀各种情绪的女鬼霸占、被许多雌性动物统治,男鬼和雄性动物的存在感很低。


    替死鬼

    在中国的古老信仰中,但凡是因上吊、溺水、中毒、难产、雷劈等死亡的人,其鬼魂必须找到下一个替死者(即以同样反常方式死亡的人)才能超生。因此在明清鬼故事中,“替死鬼”是一大类型。


    冤鬼

    冤死鬼向清官托梦伸冤的故事我们很熟悉,最著名的就是《窦娥冤》了。在一些断案小说,比如包青天的故事里,也常见到冤魂为侦破案件提供线索的情节。冤魂与清官,是这类故事的典型组合,他们联手维护世间正义。

    作者:阿镜镜

    “鬼”在故事里都干什么

    一如上文所说,根据鬼的类型不同,复仇、伸冤、吸元神、找爱情、找替死鬼等等都是它们做的事情,目的或为满足生前心愿,或为超生。但我们可能会忽视“鬼”在故事里的另一个作用,它们也不只是满足自己的愿望,还能满足别人的愿望。伸冤除了为自己,也算是为集体公义;此外“鬼”还可以满足活人的私欲,我们经常读到一类故事,鬼魂请求活人帮忙,作为答谢,便给予活人种种好处。

    “鬼”在故事中以何种形态出现

    魂魄中的“魂”在故事里出现的时候,一般以无实体的人形面貌出现,即是我们常在书里或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飘来飘去、摸不到抓不着的样子。除了死者的灵魂,关于活人灵魂出窍神游的故事,也常在明清小说中出现。主人公在睡梦、死亡或极端情况状态时,灵魂脱离躯体,经过一段时间又重新回到了身体里面。

    但“鬼”也可以有实体,便是我们说的借尸还魂。灵魂进入和自己差别很大的肉体中,比如男性的灵魂进入女性身体,公子的灵魂进入和尚身体等等。“鬼”通过附身在自己的仇人或是不相干的人身上,传递信息或表达目的。


    冥界

    冥界的一种表现是鬼魂居所,另一个重要代表是阴曹地府。我们常常认为墓地是鬼魂的居所,在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是活人在经历一番不可思议的际遇后,发现自己睡在坟地上、墓碑边;黄泉路、奈何桥、孟婆汤、黑白无常、判官、阎王、生死簿、地狱景象,这些更是从小听到大的阴曹地府故事。对于人死后的去处,对冥界的描写,是研究本民族生死观的重要符号。

    韩絮 《妖之恋》

    鬼故事是真的吗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那鬼故事来源于生活吗?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站在哪个角度了。很久以前的人,认为万物有灵,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当天有异常或自己感受到、看到异象时,他就会认为那是真实存在的,谁说心灵体会到的事实就不是真的呢?但如果是受现代思维影响的人,就会认为无法用客观事实证明以及检测到的现象,就不是真的。由于这些个人性的内心事件无法用仪器观察和检测,而且也不具备普遍性效应,现代人就认为这些鬼故事是假的。

    当把“鬼故事是假的”定义为前提条件时,人们便在这一假设下找出种种符合所谓科学和医学依据的原因,用来解释这些鬼故事中的现象。比如灵魂出窍,医学上给出的解释是当事人出现了“自视性濒死经验”或“超越性濒死经验”。医生通过对濒死复苏病人的调查,发现他们的濒死经验包括“对自己的一生做快速而整体的回顾、觉得自己正在一个黑暗的隧道中滚动、遇到指引者、死去的亲友、看到具有人形的灿烂光体、目睹光城、某人将他从肉体死亡中拯救出来、怀着不同的信念重返人间等”。这些经验,我们或多或少可以从许多鬼故事细节里找到相似之处。再如棺中或墓中生子的故事,可能源于以前的产妇在生产是出现看起来像死亡的暂时昏迷现象;女鬼与男性交欢的故事,可能来自古代男性的梦境。而借尸还魂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属于“意识解离”现象,即是指人进入与平时清醒时不同的意识状态中,想不起平日熟悉的精神内涵而“召唤”出潜藏于大脑深处的其它内涵的特殊情境。这些原始材料,经过文学渲染和加工,成为了离奇的鬼故事。

    在科学思维的认知下,鬼故事,来源于人类的很多特殊感官知觉体验。

    日本插画家山本夕力卜

    鬼故事中的文化特质

    在父系社会,男性的需求得到更多关注,因此我们看到了很多关于女鬼的故事,这些故事体现了男性多方面的幻想,而女鬼的“采阳补阴”也明确体现了古人的阴阳观念。此外明清小说里还有一类和冥婚相关的鬼故事,体现了民间的冥婚文化以及背后的性别思考。少女未嫁便死,女孩的父母便要替她寻找一位同样死亡的男性结成阴婚,这样女孩就能葬在男方祖坟,不至于孤魂野鬼在外飘荡给活人找麻烦;如果死去的是男性,冥婚便不是头等大事,最重要的是选择族内小男孩过继给亡者,成为亡者子嗣,这样亡者就能得到祭拜并延续了香火。

    儒、释、道三者结合也是鬼故事体现出的中国文化特征。鬼魂求超生体现了佛教的轮回转世观念,各种天君神仙和地上地下的怪神是道家系统,而鬼和人间关联的爱恨情仇都与儒家的道德人伦观念有关。此外,“实用主义”也体现在其中,惩恶扬善是大众的“实用主义”,鬼魂的个人目的以及和活人跟鬼魂的利益交换是个人化的“实用主义”。多说一句,利用鬼故事进行教化,也应该算是儒家思想的“实用主义”吧。

    文化特质背后的心理密码

    故事里蕴含着文化特质,而在文化特质的背后,则是人们的心灵结构。通过人可以感知到的意识,和不可感知的潜意识外化形成的的象征符号,我们的鬼故事体现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鬼故事虽然说的是鬼魂,但它们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

    对“魂魄”的看法,就是我们意识的产物,它不靠逻辑推理总结,也不靠事实分析得出,是心灵意识产生的直觉认知。

    替死鬼的故事反映了人对“非正常死亡”的解释(因为鬼要超生所以让人替死)。有种分析认为,替死鬼是人为了开脱自己而找的理由。比如产妇难产而死,接生婆为了推卸责任说看到鬼;冤枉别人、致使别人上吊而死的人说看到吊死鬼。鬼故事里的替死鬼,或多或少是人们为了给自己找心安的理由而编出的“代罪羔羊”。自杀、溺死、因意外天灾等而亡,古人认为这些死亡方式是不对劲的,一定是哪里出了差错,所以替死鬼便成为了古人一种“心理防御术”的表现形式。

    而在清官受鬼魂托梦、破解案件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心灵潜意识的影子。在荣格一派的心理学家的论述中,人类的潜意识中潜藏着不为我们所知的智慧,我们的意识是对日常生活学习和习惯的反映,而潜意识不仅拥有你未曾感知到的个人智慧,也有人类集体的智慧。我们听过很多大师在睡梦中忽然来了灵感,起身写下惊世旋律、动人诗句、解出数学和其它学科难题的事例,而在普通人的学习中,也有研究人员得到了对学生进行梦境记录、潜意识训练之后,学生解题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的实验结果。因此按心理学观点,冤魂托梦断案的故事背后反映的是潜意识智慧。

    鬼故事通常是让人感到灵异和恐惧的,这种恐怖的氛围表现了人对死亡的恐惧,鬼魂从“拒绝死亡”到“接受死亡”,也同样表现了人们心中对死亡这一必然规律的畏惧又接纳的思想。而在鬼故事中,对鬼魂居所、阴间、地狱的描述,是古人对死后生活的想象,地狱中的各种酷刑是“恶有恶报”心态的文学表现,而刑罚的残酷程度按照心理学观点,体现了人性里的“攻击欲望”,反映了人潜意识中恶毒的一面。

    站在心理学角度,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

    日本插画家山本夕力卜

    中国鬼故事是独特的吗

    在我们的鬼故事里,表现文化特质的“儒释道结合”、女鬼故事包含的性别观念和民间习俗、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关的情节,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例如,女鬼和吸血鬼就是截然不同的东西方鬼故事典型,西方的吸血鬼多为男性、有身体也有思想情感记忆,靠吸血维持生命;而我们的鬼故事中多是没有躯体的女鬼,她们主要吸取男性元神。我们认为精气重要,西方认为血液宝贵。从这些细节对比上看,我们是独特的。

    而当我们把视野拉宽,又能看到在全世界各民族由古至今的鬼故事中,有很多相似的情节和故事结构:印度人、马来人、原始民族卢特卡印第安人中都有灵魂出窍变成动物出游、导致旁人以为主人公死亡的故事;南太平洋中的拖布伦岛土著认为去世亲友们的灵魂会在每年八、九月间的“密兰马拉月”(类似中国的“鬼月”)回到阳间;西方宗教中也有类似“替死鬼”的“代罪羔羊”故事;中国人对地狱的典型认知是它在地底。世界上很多民族也有类似的想法,比如古希腊人认为地狱在“地下十二尺之处”;世界很多民族中也有“轮回转世”的故事。

    中国鬼故事与其他国家民族鬼故事的相异,来自文化特质;与全世界范围内鬼故事的相同,则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结构。对很多难以解释的知觉体验,全人类的潜意识有十分类似的反映。文化的共通性背后,应该就是这个原因,若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就是心理学家的领域了。

    作者:悟克桑

    最后的最后,我们为什么需要鬼故事?

    有的人看恐怖片,吓得边哆嗦边看,有的恐怖漫画让人夜不能寐但仍旧要接着看,鬼故事那么恐怖,为什么从古到今经久不衰?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不约而同的说,“对某种东西的恐惧经常会导致宗教崇拜般的思想和仪式化的行为,对尸体和死者的恐惧,其目的不仅是在表达爱与恐惧,同时也是为了降低恐惧。”

    让人恐惧是为了降低恐惧,书的作者认为鬼故事像一种原始的心理治疗仪式。心理治疗常有“重现恐惧、提出解释、消除恐惧”的共通三步骤结构,而大多数鬼故事符合这样的结构。在阅读鬼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不断重复“拒绝死亡”和“接受死亡”的矛盾情绪,在情绪的循环中净化对生命的认识。

    不过,我还是不会愿意看鬼片和恐怖片的,因为它们通常是为了吓人用......

    韩絮 《妖之恋》

    灵感来源:《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

    作者:王溢嘉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鬼故事的心理密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ui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