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时间,精心准备了一桌子菜,还特意做了孩子平时爱吃的饭菜,结果招呼吃饭竟得到俩娃的无动于衷。
边吃边等提醒了两三遍,终于把娃唤到餐桌前,结果小主看了眼饭菜,背过头甩过来:“我不想吃,没有我爱吃的。”
那一刻内心的委屈、无奈瞬间升起,老母亲立刻回击一句:“爱吃不吃,不吃就饿着!”
老母亲生气着、愤怒着,我希望孩子能够看到我的愤怒并意识到他自己的错误。
“生气”这个词很有意思,它不同于其他大多数感受的词语,比如:委屈,伤心,难过,纠结。这些感受的词语都是基于自身的,指的都是自己的感受;而“生气”,却通常是基于他人的。
“我很生气”言外之意:
你让我很生气;
如果不是你做错了,我也不会生气;
我的生气是你造成的……
很多时候父母希望用生气去要挟和震慑孩子,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观察出父母的气愤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孩子意识不到父母的气愤,往往会让父母更加气愤同时给孩子“罪加一等”:我都这么生气了,你竟然没发现,简直“罪不可恕”。
其实这个方法何尝仅仅被用于孩子,在亲人之间,夫妻之间也是很多人常用的问题应对方式。当老公做的事情不和自己的心意,不说话,生闷气,通过冷漠的方式让对方去猜,去反省,去自我怀疑,如果摊上一个神经大条的老公,没发现自己生气这回事儿,那估计要被气炸。
换个角度,生气了为什么不能说出来,却要用冷暴力来给对方施加压力呢?有话好好说会怎样?
回到开头吃饭这件事,当我从生气中慢慢“醒来”,开始带着觉察看见自己的气愤,不被情绪所控制,我看到了自己生气的原因:
1、我用尽心思做的午餐,希望符合大家的胃口,孩子竟然不屑一顾,让我好失望。
2、失望着又找不到解决办法,于是我开始气愤,希望用生气让孩子发现错误并且来哄我,这一刻我退回成孩子,希望孩子变成父母来安慰我那颗失望的心。
看到原因后,内心有了清晰的答案:
1、就算午餐准备的再精心,也不是要挟家人一定要喜欢的理由,何况在那时那刻随性多变的孩子。
2、好心意被拒绝当然可以失望,直接把这份失望告诉孩子,岂不来的更痛快。如此畅快和高效的沟通让自己的情绪可以很快的流淌,也让孩子少了很多揣测和自我怀疑的精神消耗。相信他们更喜欢和有话直说的父母打交道。
当我看见自己内心的戏码,并从戏中看到真相,我唤回埋头玩耍拒绝吃饭的孩子,只是分享着自己内心被拒绝后的感受:“幸福,妈妈特意为你做了炖鸡翅,你看了一眼就说不吃,我挺失望的,心里可难受了。”
小家伙听我说完仿佛入了心,关切的说:“哦,那我吃一口可以吗?”说着拿了碗筷实现“诺言”。
无论最后孩子是吃了多少,当我真诚的去分享感受,我才发现其实孩子是无比在乎父母的,他们愿意为难自己来成全父母,如果陷入最开始的灾难想象,把孩子的拒绝当成对父母的不体贴,不尊重,那在我们导演的大戏里面真是错误百出,误会满屏。
放下“生气”二字,找到生气背后真正的原因,有话直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