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开始于一个法庭上,证据显示一个男孩杀了他的父亲,十二名不同职业的陪省团成员需要在一个房间里,针对现有的证据讨论出一个完全一致的答案:有罪,或无罪。
《十二怒汉》——什么才是经典?由于职业不同,他们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也不同,你会困惑与好奇,到底这个人坚持的理由是什么?又是什么让他改变了看法?
影片中提到一个观点,当我们不知道一个事情的真相,无论真相是对是错,我们都有合理怀疑的权利。
合理的怀疑,简单点说就是针对一件事或者一个证据,如果我们有合理的怀疑,就可以说明这个事不一定是表现出来的那样。
《十二怒汉》——什么才是经典?比如说,我很确定的告诉你今天早上8点我在米线摊吃早点,然而8点差5分你曾看见我在床上躺着。从床上起来打车到附近仅有的米线摊必须要30分钟的时间,我不可能在5分钟内赶到,也就是说你可以合理的怀疑我在说谎。
这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伟大的一条法规,不仅仅在国外的法律有这一条,国内也有相关的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五十三条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换句话说,假如不能排除所有合理的怀疑,法院是不能给嫌疑人定罪的。
《十二怒汉》——什么才是经典?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有的案子中,似乎所有证据都指向了嫌疑人就是凶手,但是最后的判决却截然相反。
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就是当证据不充分时,要“宁可放过,不可错杀”,而不是“宁可杀错,不可放过”。
整个讨论过程中,所有人都洗清了自己人性的污点。有的人从没有主见、只会从众,慢慢学会了如何合理的怀疑,从细节中发现存在的疑点;有的人不在乎判决结果,只在乎无关紧要的东西,最后认清作为一个陪审团成员的责任;有的人学会了尊重,对别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真相的尊重。
最让我震撼的,是在冲突中凸显出的偏见,以及被其蒙蔽的思想和心。
偏见,让人变得固执和不可理喻。人们对某一件事、某一类人的偏见,让他们丧失了正常思考的能力。产生这些偏见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视野过于狭窄,有的是道途听说,有的是亲身经历,有的是刻骨铭心不愿回想起的记忆。这些就像隐藏在大脑里的炸弹,一旦碰到导火线,它就会瞬间爆炸,把脑子炸成一团浆糊,没有逻辑,没有理智,没有辨别能力,无法接收外界的任何信息。
《十二怒汉》——什么才是经典?而这样的人,是可怕的。你可以认为某一类人有很大概率出现某种问题,但当你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时,不能因为对一类人的偏见,就认为这个人有同样的问题。
试想假如你来自农村,有人东西丢了,那个人没有任何证据就说东西肯定是你偷的,理由是大多数农村人家里没钱,你会怎么想?特别是当你把所有当时你的不在场证明都放在那个人眼前,可他依然不信时,你难道不会感到无力而又绝望吗?
不仅仅是当事人会感到绝望,有偏见的人是不受任何人欢迎的。影片中有一个镜头让我难忘,当那个有偏见的人在慷慨激昂的发表言论时,其他评审团成员们都一个个离开了座位,不愿意再听他说任何一句话。因为偏见,会让你的观点没有任何逻辑和价值,会让你看不到真相。最后他慢慢走到一边,远离众人一直到讨论结束。
《十二怒汉》——什么才是经典?另一个被众人孤立的镜头,发生在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身上。有的人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更可怕的是,他想要亲手制裁一切他认为错的人或事。当一个人想用暴力解决问题,还认为他有资格这样做,所有人都会远离他。每个人都会犯错,你会做错,他会判断错,如果有像他一样的人在你身边,下一个被制裁的,会不会就是你?
《十二怒汉》——什么才是经典?影片的最后,他们留下一桌激烈讨论和思想震荡后的痕迹,走出法院,雨停了。我们不知道最后小男孩的结局,但面对开阔的世界,想起在那狭窄的房间里经历的一切,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问心无愧,坦坦荡荡。
《十二怒汉》——什么才是经典?我们用一部电影的时间,发现自己,改变自己,不断成长。一切看起来都未曾改变,一切却又已经不同。
这才是经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