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三部曲《我和我的父辈》如约上映后,口碑炸裂,2天票房破4亿!如果你也看过,相信总有一个镜头会戳中你的泪点。
于我而言,观影过程中最让我揪心的,莫过于《诗》中章子怡饰演的火药雕刻师,因为常年从事危及性命的高危工作,在如何跟俩孩子谈论死亡这件事上的纠葛和痛苦。
当我看到影片中的哥哥在放飞孔明灯时,哭喊着“妈妈,你不要死,你不会死”的时候,我的眼泪,瞬间滚落。
这个情节,也让我想起自己曾经为了参透生死,足迹横跨亚非欧,亲身探索死亡奥秘的心路历程。相信,每一个人看完后,都会深受启发。
1 一段童年旧事,在我心里投下死亡的阴影
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死亡,是我7岁那年,才刚上小学一年级。
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天,村里一户人家有老人去世了,要大办丧事,请了母亲去当帮厨。我放学回家发现大门紧锁,于是去找母亲拿钥匙。
当我独自一个人跨进他们家小院时,当即被吓哭了!只见眼前一片缟素,接着一口黑漆漆的棺材兀然映入眼帘,呜呜咽咽的唢呐声不绝于耳,悲恸凄厉的哭喊令人断肠……
懵懵懂懂的我第一次置身这样的场景,毫无防备,幼小而脆弱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撞击!我“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引来乡邻侧目。他们不理解我为何也哭得那么伤心。
那时我还不能真正地理解死亡是什么,单是那种说不出来的氛围,就足以令我惊惧交加了!
从那以后,对于死亡的恐惧,就像一颗种子埋在了我的心里。每次路过坟茔,我就会吓得头皮发麻,仓皇逃窜,恨不得开山辟路,下次可以绕道而行。
不仅如此,自从知道人老了会死,我还开始担心爷爷也会去世。虽然那时才60岁出头的他身体健朗,吃嘛嘛香。
那时,父母为了养家糊口,时常早出晚归。晚上睡觉的时候,如果他们迟迟未归,我就吓得难以入睡。
我生怕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与我卧室只有一墙之隔的爷爷,突然在安睡中撒手而去。所以我总是静静地躺在床上,祈盼早点儿接收到父母回家的信号。
我只有听到家门口熟悉的狗吠声,才会把吊在嗓子眼的心轻轻地放下来。而姐姐和弟弟,却从来不见他们有这样的担忧,每次都早早入梦了。
可以想见,一个人独自等待的过程,有多煎熬和恐惧。我总是一边焦灼地等待,一边百般警惕地竖起耳朵,监听爷爷卧室的动静。
如果听到他偶有咳嗽之声,我的心里就像吃了一丸安心剂一样。如果长时间悄无声息,我就开始心慌意乱、胡思乱想。
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来打消心里的顾虑。那就是每次我都假装口渴,跟爷爷说,我要喝水。
这时,慈爱的爷爷迅即回应,起身端水给我。这种方法,我百试百灵,也从来没有引起过他的怀疑和厌烦。
谢天谢地,每次爷爷都还好好的……
只是,这段童年经历也给我带来了一生的影响:从此一个人睡觉都会很害怕,甚至不敢关灯……
2 遭逢至亲离世的沉痛打击,让我下定决心探寻死亡的奥秘
我高二那年寒假,80岁的爷爷突然摔倒,继而中风,缠绵病榻几天后,在大年初二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面对与至亲之人的生离死别。
我至今仍记得当时的场景。爷爷弥留之际,躺在床上,双眼紧闭,纵有万语千言,却是只字难吐,只能在喉间发出“咕噜噜”的声音。
我走上前去,泪流满面地叫着“爷爷”。爷爷听到我的叫唤,浑浊的老泪也止不住地从眼角溢出。
我心疼地帮他把眼泪轻轻拭去,多么希望眼前的一切都不是真的,多么希望爷爷永远都不要离开这个世界……
爷爷去世后,我经常梦到他。我开始思考每个人终将面临的关于生死的重要课题。
我想知道,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人死后,又去了哪里?
是像儿时村里老人们说的那样,变成鬼了吗?
还是像书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所渴盼的那样,到天堂去了。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灵魂存在吗?
人死了,还会有来世吗?
可是,大人也常说,人死如灯灭。
……
只是说这些话的人,从来都未曾自己亲身经历过死亡,所以,我该相信哪种说法呢?
我打算亲自找到这个答案。
3 敦煌之旅:发现《老人入墓图》里的玄机
从那以后,不管是书籍、电视、网络、旅行……凡是一切跟死亡有关的只言片语,都能格外牵动我的思绪。关于死亡,我想知道得越多越好。
正是抱着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我也逐渐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尽相同又殊途同归的死亡文化。
譬如,在几年前的敦煌之行中,莫高窟内,一幅名为“老人入墓图”的壁画,就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描绘的是唐朝时期,老人在寿命将终时,自行进入坟墓直至死亡的场景。
只见画中,老人安坐墓茔之中,与家人执手告别。墓外一众亲眷悲痛不已,泪水涟涟,与老人依依拜别。老人的安然淡泊,与亲人面临生离死别时的悲恸不舍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们为何要这么做呢?
原来,老人入墓是为了离尘脱俗,修持净心,往生于佛国净土。坟墓在此不单是肉体的掩埋地,而是精神寝居地,是一个垂死者观想、修行以求得涅槃的清净场所。
佛教对今生现实的苦难采取沉默隐忍的态度,信徒的修行只是为了积攒福报,追求来世的幸福。
因此老人可以无视对死亡的恐惧,尚未离世就坦然步入自己的坟茔,只求以无畏无恸的佛家境界往生净土。
老人入墓图,以俗世生活的斑斓与信仰生活的叠加,生成佛国幻境。天人如世人,彼岸如此生。
在一部纪录片中,考古学家在高昌故城的古墓群中发现了这样一幅场景:墓室里有一幅伏羲女娲图,四周装饰着日月星辰,张挂于墓顶,覆盖于棺上,营造出天在上,地在下,人居其中的画面。
古人正是通过星空对天进行象征性的模拟,将幽深黑暗的墓室化为墓主永生乐居的光明宇宙。
4 埃及之行:国王的陵寝,富人的坟墓,穷人的住所
2018年,去埃及旅游的时候,参观埃及博物馆、吉萨金字塔、帝王谷,让我对古埃及的死亡文化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古埃及人,可以说是世界上对来世最重视的族群之一。他们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打开来世的钥匙。
在古王国时期的第一王朝,人们相信用于陪葬的活人和人俑,会在来世化为法老的侍从,继续守护他来世永恒的世界。
到了第三王朝时期,古埃及的国王和权贵们,更是利用手中的权力,举全国之力将重生文化推向了至高点。那举世闻名的130多个壮观雄伟的金字塔,就是最好的见证。
以古埃及金字塔的鼻祖——被称为阶梯金字塔的左塞尔金字塔为例,它就将现世和来世的功能合二为一。在法老心中,它不仅是坟墓,也能成功助力法老抵达来世、永远重生。
人们相信,在这种阶梯金字塔里,已故法老的灵魂可以顺利飞升,抵达太阳与天上的神界。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用来保存法老肉身的木乃伊的制作技术也就一日千里了。
在埃及博物馆,我生平第一次壮着胆子,参观了陈列历代法老木乃伊的展厅。尽管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建设,但其实走到门口还是差点儿望而却步。
因为戴着眼镜,一不小心瞥见了其中一具木乃伊。于是想着来都来了,反正都已经看见了,不如大大方方地进去一探究竟吧。
还记得,伫立在其中一具法老的木乃伊前,当我看到它的几缕灰发依然挂在脑勺,突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如此近距离地直面死亡,仿佛让我对死亡的恐惧,悄悄降低了几分。
虽然人生如白驹过隙,但在无常中去追求永恒生命的绚烂,却保留在我们永恒的文化记忆里。极目不见故土,抬头却是同一片星空。
坐在旅游大巴上,欣赏首都开罗的风光,我透过车窗看到了延绵不绝的死人城。据导游介绍:在这里,上百万活人与死人同住在墓葬区内。
富人的墓,穷人的家,这里破败不堪、阴森诡异、惊险重重,鲜有游客涉足其间,是现代埃及社会的缩影。
这些无家可归的穷人,将富人营建的豪华坟墓当做住所,在墓地间生活起居,出生死亡,构建了一个魔幻与现实、阴阳交汇的底层世界。
一想到这里,我那悲天悯人的思绪陡然而生……
在埃及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从古埃及直通天界的国王陵寝,到现代埃及富人大肆营造的坟墓,再到穷人傍墓而居的住所,因为被现实生活所迫,死亡对于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说,神秘恐怖的气息,已被人间烟火气冲淡殆尽。
5 浪漫土耳其:这里的地下城藏着5000年前的奥秘
2019年春节的土耳其之行,让我在这个连接亚欧的十字路口,对死亡的认知又加深了一层。
在卡帕多西亚的地下城,听了导游的讲述我才了解到:在5000多年前的奥斯曼帝国时期,当时的基督徒为了躲避阿拉伯人的迫害,在地下深掘十几层,建了这座可以容纳数千人的地下迷宫。
在那样的特殊情况下,常年幽居于地下的土耳其人,会把自己离世的亲人掩埋在客厅,希望他们可以一直陪在自己身边。
听到这种说法,我心里甚是感动。
在地下城,死亡的萧杀与人间的烟火气在地底下和谐共存,生与死几乎已经毫无界限。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除了一个在地下呼吸,一个在地下长眠,又有何分别呢?
由此可见,即使有信仰的支撑,对死亡的恐惧和血浓于水的亲情,仍然是人类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本能。
所以古往今来,不分地域,不分种族,帝王将相,凡夫俗子,从秦皇对长生药的执念,到皇陵地宫里千年不灭的长明灯、埃及的金字塔和木乃伊,以及佛教的投胎转世、道教的羽化升仙……都充分说明人类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攻克形体陨灭的难题,告别死亡,达到永生的目的。
6 国内第一家人体冷冻机构:斥巨资冷冻逝者,是爱的供养还是生的执念
那么,当今世界,在超越死亡这个领域,科技究竟攻关到什么程度了?
今年年初,我在网上刷到了《一条》发布的关于中国第一家人体冷冻机构的文章。
文章里说,目前世界上可以独立完成人体冷冻的机构只有4家,其中位于山东的生命科学研究院,是中国首家。
从2017年创办至今,中国已有10位冷冻人被送进来,成功“入住”了这里的液氮罐。其中,既有著名的作家、企业家,也有年仅13岁的小男孩。
接受冷冻的人须先完成长达55个小时的程序降温,再被转移到液氮罐,进行长期冷冻,面貌如生地开启自己无法预知期限的长眠。
冷冻公开的费用,大约是75万人民币,包括手术、转运和保存的全部费用。
这10位冷冻人被送到这里,是寄希望于多年后,能依靠更为发达的科学技术,再次被复活。在这期间,家人可以按照事先约定前来探访。
只是,他们需要面临的现实是:除非真的被复活,否则人体冷冻永远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毅然卖掉北京一套养老房,支持母亲冷冻。
冷冻人再次醒来,记忆还在不在?
如果有一天真的被复活,而最熟悉的亲人均已离世,他将如何独自面对崭新的世界?
选择人体冷冻,究竟是出于对亲人的爱,还是一种执念?
……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7 人死后究竟去了哪里?这个回答既科学又浪漫
经常会看到网友发文倾诉:孩子担心亲人离世,总是缠着大人问人死后去了哪里?
我相信被这个问题所苦恼的人不在少数。因为前段时间,我那刚满6岁的小侄子也开始操心我的死生大事,追着问我会不会死,能不能活到100岁再死。
我无法给他承诺自己有生之年还能陪伴他多久。看着他小小年纪忧心忡忡的样子,我特别心疼。
幸好想起果壳发的一篇文章:《每个亡者,都自星星而来》,发现里面给出的答案,既科学,又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感。在此一并分享给大家:
其实,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原本就来自浩瀚星辰,构成我们身体的原子早在太阳系出现之前就已存在——“骨头里的钙,基因里的碳,血液里的铁,死亡只是让这些原子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
果壳用清新的漫画描绘了人死亡后,构成我们身体的原子将何去何从:
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飘散在空中,被植物吸入体内,合成碳水化合物,又通过食物链,一步步变成某个孩子身体的一部分;
水也许化为林间的雾气、天上的流云、山顶的积雪;也可能被光解离成氢原子,“脱离地球,投入群星的怀抱”。
文章还写道:宇宙中的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即使死去,一个人生前心脏的每次跳动,每一焦耳曾经维持他或她生命的能量,都依然以别的形式,停留在这个世界上。
这些能量,多会以热量的形式散发出去,成为别人记忆里永恒的温暖。
所以人死以后变成了什么呢?
也许是老屋后面的合欢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也许长成草原上的羚羊,生命不止,奔腾不息;也许化身高原之巅的冰川,孤独冷寂,万年如斯。
“走了这么远,请你好好休息。我们会记得,你在这颗星球上留下的每一处痕迹。”
这个充满惊喜的回答,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科学的终极浪漫。想想看,死亡以如此诗意的方式而存在,让你彻底相信生命的轮回流转。
我们生活在现实里,更生活在宇宙中。现实或许残忍,宇宙却是更大的慰藉。
而在《我和我的父辈》这部电影里,如何直面生死,从事航天科研工作的母亲,在写给孩子的诗中也是这样安慰、鼓励我们每一个人的:
我的孩子,如果可以,
我想告诉你,
世间的一切奥秘。
告诉你:
山川大河,日升月落。
光荣和梦想,挫折与悲伤。
告诉你:
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
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
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
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
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
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
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
而你,我的孩子,
是让平凡的我们,
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听到这首诗,让我更加相信:
人生是一次诗意地奔赴死亡之旅,或许,我们自星星而来,又回归宇宙。
作者:锦瑟。十年地产策划转型全职写作的追梦人。凡是心中向往的地方,就算穿着草鞋也要奋力前往。用真诚的文字表达自我,用优质的原创定制心灵佐餐。
该文同步发布于个人微信公众号《蒙娜冰莎的微笑》,ID: gh_2fb3bd88e9ca。
全网账号同名:蒙娜冰莎的微笑,欢迎关注,期待与你们在微博、今日头条、简书、知乎相遇相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