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摆地摊教英语》。
在外企工作的日子,每天悄无声息地度过,大家下班后各回各家。没有以前在流水线上被人掐着秒表的那种紧迫感和面对一大堆不良品的无奈。大家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质量问题很少发生。刘红光作为部门负责人,能够独立做一些决策,通过主动干预去提前预防问题,而不至于事后匆匆救火。
刘红光是那种闲不住的人,喜欢像卖货郎那样走街串巷,每一个附近的工业区都要去亲自转一转,看看里面都有什么类型的工厂,都生产什么产品。
别人家的工厂是不允许进去的,只能在门外眺望里边。保安室的玻璃上通常会贴着招工广告,在这上面可以获得工厂的用工、产品、岗位信息。刘红光通过这种走访式的学习,对现代工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几个工业区之间会有一个大型购物广场,这里就是大家平常娱乐的地方。烤面筋、炸鱿鱼、臭豆腐、猪脚饭这些小吃比比皆是,价格不贵。大家都是打工仔、打工妹,也没那么多的规矩,边走边吃,嘴角能看到辣椒油的残留。
那时候还没有广场舞,夏天就在超市里面吹空调,免费避暑。也可以坐在小店门口看电视。广东的老板都很会做生意,还没进门就喊你靓仔、老板,让你心里乐开了花。为了招揽顾客,会在店门口摆放一台电视机,全天播放,摆放好凳子等着大家在这里看电视。渴了、累了,就会去他家小店买些零食吃。内地就不行,进店不买东西,老板脸黑的像包公一样,说不定还嘟囔你没钱就别来丢人。
刘红光看这里人气很旺,心里有一个想法,能不能摆个地摊教英语。找一些年轻人一起交流,既能够提高自己,又能够交一些朋友。他为自己的这个突发妙想很是激动。
刘红光是那种行动力极强的人,想到了,就立即去干,在干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
凭着一股勇气,他买了一本新概念英语4,然后带着一个小马扎坐在路边。他的左手是卖西瓜的,右手是卖炒粉的。他坐在中间,拿着这本书嘴巴不停地念着。地上有一张大白布上面写着免费学英语。
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有瞄一眼就走的,有好奇地望一望,也有蹲下来近距离看着刘红光,想看看他在做什么,脑子是否断弦了。
毕竟干工厂的会讲英文的不多,但好在年轻人从学校里出来,都有一些基础。
刘红光的英文完全是自学出来的。
很早以前,刘红光在西安的一家酒店做过两个月的门童,就在钟楼对面的南大街上。
门童工作就是帮助客人开开门,提提行李,问声好,道个别。刘红光最喜欢有客人的时候,忙忙碌碌不那么空虚和无聊。一旦没有客人,自己傻傻地站在门口就像一个没有思想的电线杆子。
有一天,刘红光去东大街的钟楼书店逛,无意间看到了新概念英语教材,感觉很不错。那个时候兜里没几个钱,舍不得买书。就抄写了一篇课文在一张纸片上。不会读的单词查辞典标上音标。上班时,没有客人的时候,他就一句一句反复地念叨,一天下来,竟然能够滚瓜烂熟地背诵下来,工作也不那么无聊。
就这样,他每天早上去抄写一篇,然后上班背诵,两个月下来新概念4被他活活地能够脱口而出。
当门童的两个月,最大的收获竟然是新概念4。如果放在一个舒适宽松的学习环境,自己可能根本背不下来,但在这种环境下居然做到了。
后来,刘红光回到老家后,开了一个小饭馆,生意不是特别好。但恰好在暑假,饭馆对面就是一个小学。他让家人照顾饭馆的生意,他拿出一个面粉袋子,把里面翻到外面,找来一个牙刷,买了一瓶墨汁,蘸着写了一个招生广告,一口气招了17个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三学生,专门教英语。
每天早上,他带着他们爬到对面的山坡上,迎风呐喊。下山后,又和大家对着迎面而来的绿皮火车用英语打招呼。白天就在餐馆里指导每一个学生的英语。那个时候真的是激情澎湃,活力四射。有个初三的女生说,自己快魔怔了,晚上做梦都在说英语。
再后来,刘红光自学了英文专科,一年半就拿到了大专毕业证,这些都是依靠背诵新概念4打下的基础。
那个时候,大冬天抱着一个蜂窝煤炉子,穿着军用大棉袄和大头皮鞋,还是冷。两个鼻孔被蜂窝煤熏的黑乎乎的。
为了战胜寒冷,他打算以毒攻毒,反其道而行之。他跳到河里去冬泳,让自己对冷不那么敏感。
他去镇上剃了一个光头,穿上一件短袖和一个短裤,他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寒冷中,天空飘着雪花,洋洋洒洒地落在他的身上。
活脱脱地一个愣头青,为了干成一件事情,什么办法都能想得出来。
刘红光曾经给老板的女儿做过英文家教。一个二年级,一个三年级,在私立学校读书。老板用摩托车驮着他去镇上理了一个帅气的发型,买了一件新衣服送给他,然后就让他去自己的别墅里面教英语。刚开始,小女孩活蹦乱跳,刘红光吼也不是、骂也不是,再加上男女授受不亲,想把他们从玩耍的地方抓回书桌旁边学习,都不知道该抓哪个地方。后来,慢慢混熟了,才规矩起来。
每每想起这些,刘红光就很开心,自己也年轻过,也有意气风发的青春。
他每天下班,就带着凳子去摆地摊和大家交流英语。这是他最舒心的时候,没有任何压力,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尽管在每家公司工作时未必使用英语,但是具备这门技能,在关键时刻总能脱颖而出。这或许就是英文带来的最大好处。
质量管理,已经被国际化,大家都有统一的术语和操作规范,直接看原版的标准和资料,拿到第一手的信息,就能获得更加深刻的见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