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突破寂寞与无聊
修行人的心,本是“如日处虚空”的,最怕有两种感觉不能突破:一是寂寞,二是无聊。当你不能把寂寞当享受,感觉寂寞难耐时,你的摩诃般若便不在了,心力开始降低。当你感觉很无聊时,你就是一个无聊的人了,“百病从心生”皆由此而起。
所以各位要警觉,修行的道路上岔路很多,能够通过魔考、通过考验、千磨百炼而不轻易动摇此向道之心的人,必定会到达生命的圆满,归家稳坐。
(二) 扫除理障
为什么要把这些多加说明呢?因为“理障”、“事障”本是一个“障”字。火车道上堆了石头,不得前进;但是离开轨道,也会完蛋!
事实上,到了一定的境界,他会清清楚楚地明白“一切都是现象”,除了真心以外,宇宙间根本就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更哪里会有永远不移的真理?试问威音王以前有什么法?有什么道理?什么都没有。“法”是法则,“道”是轨则,都是有人以后才建立、才有的东西。古人说“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既超越而又存在的,它是非常超然的。你只要从容中道,迟早一定会完成摩诃般若──法的人格化。
洞山禅师说:“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很多人听了禅师的话,向他的言语里去捉摸、推敲,被他的言语所转,这很不好。禅师的话很明白、很通俗,听话的人不要去把它理论化、作道理会;如果被观念所困,心就会变得扭曲、僵滞而狭窄。
参禅开悟,是最快、最稳妥的。禅师从来不告诉人“有什么道理”,纵有回答,也是叫你向自心求答案,不是他吝啬,而是怕你有了障碍,陷入观念游戏,障蔽了你原本就有的灵明本心。我们的内心一切具足,我们求心法,自己有心,不向自己心去求,向哪里去求呢?“生心外求”是愚迷,古圣先贤一再呵斥,希望修行人就路还乡,不要迷头认影。
—— 摘自 耕云先生《安祥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