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渡拒马河》的独特笔墨风格来自彩墨色点及排笔皴擦的色面,艺术家采用各式线条与笔触描绘出北方嶙峋陡峭的山壁和崇山峻岭的壮阔气势,完整地呈现了雄浑豪迈的北方风光。
吴冠中甚推崇石涛及其所云的“笔墨当随时代”、“我自用我法”,即在《十渡拒马河》具体实现了崭新的笔墨风格,以线条的交错和丰富张力创造抽象性的风格精神诞生。
(请横屏观看)
吴冠中《十渡拒马河》但我倒确乎看到了渡河之美景:羊群择浅滩处涉水过河,蓝灰色的河面衬托出黑白相间的羊群,它们连成了曲曲折折波浪式前进的行列,横断了长长的仰卧着的拒马河:卷起裤脚的牧羊人露出一截里面穿的大红绒裤,映在水里分外醒目,这镜子似的银灰水面上跳耀着的小小红色块,比之“万绿丛中一点红”更生动,意境更深远!
山势磅礡,石骨嶙峋,有的呈奔腾之势,有的具端庄之态,站立河底仰望那黑压压的峭壁,像是画家愤怒中的激情泼墨之作……五月天,这些树丛都披上一般的绿色,体型和色调都较单调。等到冬天,或者早春和晚秋,当它们裸露出那尖石屈曲的身段和枝条,其缠绵交错的线组织同那背景崇山峻岭的线面结构相呼应,才能呈现出苍茫浑朴的形象和意境,典型的“骏马秋风冀北”之美!——吴冠中(十渡无渡)
《十渡拒马河》局部十渡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是拒马河切割太行山脉北端而形成的一条河谷,全程约20公里。由于在历史上这条河谷中共有十个渡过拒马河的摆渡渡口,故而得名“十渡”。
“翌日直奔张家界,那是只为伐木护林的简易公路,一路坑坑洼洼,散布着大小石块,是运木材的大卡车摇摇晃晃的通道傍晚,车转入山谷,凸现茂林、峰峦,郁郁葱葱,景色大变,我想是张家界了翌晨我们匆匆入山,陡峰林立,直插云霄,溪流穿行,曲折多拐,野、奇、深远,无人迹。我借工人们擀面的大案,厚且重,几个人帮我抬入山间,作了两大幅水墨,再作速写。”——吴冠中
吴冠中《张家界写生》本幅即上文“两大幅水墨”之一,写于高丽纸上,印章钤于一九七九年,画家九四年补题。
张家界闻名世界,吴冠中功不可没。
1979年10月,他应邀为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绘制巨型风景画稿,11月,他专程到湘西采风,有缘来到张家界林场。他被这里的风光深深吸引,写下了游记散文《养在深闺人未识》,发表在1980年元旦的《湖南日报》上。在文中,吴冠中饱含深情的叙述:“为了探求绘画之美,我辛辛苦苦踏过不少名山,觉得雁荡、武夷、青城、石林……都比不上这无名的张家界。”
吴冠中回京后,把他在张家界的新发现告诉了湘西籍艺术大师黄永玉,黄永玉又告诉了香港摄影大师陈复礼。因为三位大师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一颗失落的风景明珠从此走出深闺,并名扬海外。
《贵州侗家村寨》为吴冠中80年代初所写颇具代表性的贵州系列墨彩作品。
画面构图严谨而饱满,用色繁富而细腻。为营造葱茏挺拔的前景林木,画家以反复的线条和黝黑的色彩堆迭而成,墨气浓郁。
吴冠中《贵州侗家村寨》整个画面无人物和动物,树木造型是景色之中动感的来源,树木的造型生机盎然。各个大小村寨在画中错落有致,层叠随雄壮的山势而上,连绵不绝,以不同浓淡的黄褐色、蓝色、绿色、红色等色块点染了寨子,如林木中跳跃的音符,将观者的视线逐渐拉往远处。
对于贵州侗家村寨这深处山麓之美景,他于《贵州山丛寻画》中述
“我的目的是作画,千里迢迢而来,为的想捕捉粗犷原始之美……我真感到胆怯了,心想,这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冒险了!但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永远在吸引人……啃冷馒头,喝凉水,生活的艰苦是我们全不在乎的……”
吴冠中《漓江》70×140c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