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说场景,用户场景。当我真的想尝试给人说清楚什么是场景时。那瞬间我竟然懵了。天天都在说的场景究竟是什么?
一、什么是场景
在办公室随机访问得到的答案:
“是一个案例吧”
“现在我们两对话的环境就是场景啊”
“是一种前提,就像我们通常描述问题的时候会说的前提条件”
“emm…不要问我这个问题”(下班时间在办公室打荣耀的程序员)
“有开端有结束的事情”
emm…大家都好像很熟,但是又很难用言语描述清楚的一个词。百度的解释也很抽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6464/703c58fb0f90a556.png)
受大家启发,整合一下:场景是在某个时间空间下发生的有开始有结尾的事情片段。可以想象一下是某段正在播放的视频,突然截取一个片段,在这图片里,你可以猜测当时发生什么(这瞬间人物在想什么(怀着什么心情)),发生这事之前人想着什么(前提是什么)+他即将去做什么(为了完成什么事情)。进一步: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人物心情怎样,接下来他想做什么,会有什么动作。这就是一个丰富的场景。
二、场景怎么写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6464/4dbaad188a84b753.png)
场景就是写一个简版记叙文,抓住典型的事典型的人,描写参与人的所处环境与内心活动。场景描述了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可参照上图模版编写。可按时间、任务维度拆分,从下至上拆分再合并;或自上而下逐渐拆分,颗粒度自由把握。
好的场景应该让人感觉生动,能看到画面感。https://wenku.baidu.com/view/260c4eaedd3383c4bb4cd26a.html
企业级产品通常时间与地点都相对固定,都是上班时间或办公室。这个时候可以把时间换成某个事情的前提条件。“上班时间接到电话”
有时候场景会写的有缠绕,特别是多人交互时。这是评估是否要多写几个,配合流程图使用会更清晰。
三、理清场景的好处
1.需求分析时能更有针对性的抓住用户需求,抓住卖点与价值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需求分析时只知道要做一个产品查询的功能,没有任何背景与场景分析。则会出现一个大而全的查询,把尽可能多的查询条件与全部的库表字段都摆在界面。那么这样一个查询功能真的是用户要的吗?用户什么情况下会查询,能否通过其他菜单提供信息,用户一般查询都想知道什么信息,是否区分重点信息?能否快速查出一批用户最想查找的数据。能否提供按场景查询的数据,比如近一个月新增的产品。或者2年内都没变动的产品。只有有场景分析,我们才能针对性的提供简单易用的查询功能。
只有分清场景了才能针对性的设计,也是猜测用户想法的第一步。
2.需求传递时,更有利于研发线了解需求。
需求传递时不说清前因后果,程序员会问已经有时间选项了,为什么还要提供近一个月两个月这样的查询,看起来不好布局。如果能传递客户场景,他通常最关心这个数据,提供快捷操作用户更方便。程序员会认可设计,也可能会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比如找出一种更易用的表格框架。当然这个例子是很简单的。真正想表达的是需求传递与沟通一样,让研发线的每个人站在用户场景与目的角度思考。需求才比较不会偏离路线,才能万众一心。
或者说有些有难度的需求,如果不解释清楚大家在做的事情的目的与意义,想必研发线也会有逆反心理,毕竟程序员都是比较聪明甚至有个性的人,怎能阻止他们的思考?
推荐文章:为什么做产品的人都很喜欢思考「场景」?
当然做这么细致的场景分析是会增加很多工作量的,但是至少先培养这样的意识,在各自的脑袋里先传递一遍,在设计中体现这些东西。
by the way 我想试着写一个系列的名词解释,如果你有想知道的,给我留言吧。如果有不准确不理解的也求纠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