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我死去的家》包含了我各种各样的思考,是我的自信之作,却遭到了冷遇。我开始以怀疑的目光看待评论家。
——东野圭吾
看到上面东野圭吾的这句话,有种莫名的安慰感。畅销书作家也有苦恼的时候,普通人就更加不能玻璃心了。众口难调,一部作品首先能让自己满意,再愉悦一部分人,不管这部分人是多是少,我以为,已经很不错了。
01# 冷遇
日本读者曾票选出东野圭吾十大被低估的杰作,《从前我死去的家》就在其一。咱先来说说这部小说为何会被“冷遇”。
叙事手法上,它不及《白夜行》的精妙,不管是旁敲侧击的暗示,还是多维度、多时空的交叉铺垫,《从前我死去的家》采取的这种直线型叙述手法,尽管延续东野圭吾密锣紧鼓的叙事节奏,但整体给读者的感觉,还是少了那么一点磅礴感。
情节设计上,它没有《嫌疑人X的献身》那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最终抛出一个让读者无法想象之谜底的震撼感。阅读过程中,我约莫能猜到故事的下一步,但东野圭吾老辣熟练的推理写作方式,依旧可以让我一口气把书读完。
至于荒诞程度,它远不及《恶意》或《秘密》。熟悉作者的朋友应该知道,“荒诞”是东野圭吾作品的一大特色,但《从前我死去的家》却一改常态,作者并非想要挖掘人类潜意识埋藏至深的恶念,而是想要剥开一层自我保护的皮肉,让我们看到一直被自己忽略的真相。
如此看来,2013年出版的《从前我死去的家》比起前面几部名作,有相形见绌之感也不难理解。
02# 思考
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这部小说被低估了。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小说所散发出来的思考让我产生从未有过的共鸣。正如东野圭吾所说:“《从前我死去的家》包含了我各种各样的思考”。这种思考也是他作为一个推理小说作家独有的亮点。
首先,小说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一种家暴行为:虐童。
什么样的人会虐待儿童?准确来讲,什么样的父母会虐待自己的儿女?前不久在深圳发生的虐童事件引起了社会热议,让我尤为震惊的是:被虐待的小女孩不哭不闹,不反抗不躲闪,默默地承受这一切。
因为她知道如果反抗了,反而会被打得更惨?因为她知道如果安静地忍耐,父母就会消停?这种隐忍的态度跟书中被母亲虐待的小女孩如出一撤。
无缘无故,无理无由的受虐,最终残害的不单是幼小的身体,更是脆弱的人格,而这种伤害远远不止我们所看到的,有可能长期根植在内心深处,被我们忽视,遗忘。因而,不难想象,那些施虐者往往就是曾经的受虐者。
然而,更值得人深思的是,那些看似严格正统,实质粗暴专横的家庭教育,比如:成为父母的“傀儡”、以“爱”之名捆绑自由、失败后被冷落、没有自尊的人生……却可以让本不是受虐者的人成为一名残酷的施虐者。
小说中,东野圭吾没有用他大胆、犀利、凶狠的笔锋来细琢虐童的丑陋过程,而是通过极致的心理描写,配上老屋阴森可怖的环境渲染,让读者自行品味故事背后令人发指的不堪真相,背脊不禁阵阵发凉。有时候,温和的笔锋也能产生相同的效果。
再者,小说提到了“爱”与“被爱”的认知问题所引发的孤独感。
除了主线故事,书中的“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也散发出对原生家庭的思考。相比主线故事那种直接、猛烈的家庭创伤,“我”思考的是一个有关“爱”的难题。
亲生父母爱我吗?为什么离开我?养父母爱我吗?还是只把我当成自己老年的保障?年幼的“我”没有能力认知这种所谓的家庭之爱究竟是无私的,还是虚伪的,一种深深的孤独感油然而生,一直长久地伴随着“我”往后的人生。
想想看,身边也有一些这样的朋友:通讯录里上百个好友,却没有一个能尽吐心事;每天嘻嘻哈哈的,却无法忍受一个人独处独住;拥有一大帮闺蜜供每周轮流约会,回到家中却仍旧寂寞难熬。朋友们,你有想过自己为何无法摆脱孤独感吗?当应该被爱的时候没有得到爱,也许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最后,小说拉升到了一个“自我认知”的深层问题。
朋友曾说,自我认知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过程。书中受虐的小女孩由于经受巨大的创伤,选择封闭那段过去,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在心理学上称作“选择性遗忘”。
然而,遗忘并不代表不存在,内心明明知道那段空白却想不起来,这种空洞的感觉如同身处在一个熟悉的房间里,却无法忆起房间里发生的往事一样,心头无比焦灼,难受。
因而,剥开真相外壳的过程就像一层一层地撕开洋葱皮,眼睛刺痛,泪水渗出。我们在认识自己的同时,需要无比的勇气接纳自己,不管那是多么的丑陋,不堪。
很久以前,我孤零零地死在了那栋老房子里,我看到自己躺在无人知道的角落,静静地等候尘埃落下。多年后的某天,那个全新的我走进那座老房子,亲手翻开厚厚的尘土,找到过去那个不完整的我。终于,我的尸体第一次没有被假装看不到了。
我们都有这么一个家,埋藏着死去的我。
03# 写在最后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思考了很久。尽管我没有丢失的记忆,但有些过去还是不想被提起,有些懦弱和胆怯还是不愿被回忆。阅读的过程中,我似乎看到了没有见过的世界,也似乎看到了从前的自己。
我相信,要完全接纳自己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总比埋藏自己要好。
抛开那些所谓被“冷遇”的原因,单凭这些引发的思考,产生的共鸣,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认为,这就是一部佳作。
阅读更多书评,
关注微信公众号:大翎爱写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