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幸福并感激着历史连载小说
我们幸福并感激着 | 第一章  伟大的起点-4至7

我们幸福并感激着 | 第一章  伟大的起点-4至7

作者: _玖鸣 | 来源:发表于2017-07-01 14:56 被阅读219次
【全书在此,欢迎指戳^_^】

上一篇-伟大的起点-1至3


(四)

        “大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们自愿的放弃对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时任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毛泽东十分清楚革命失败的一个关键原因:重文轻武。只可惜当时的他并不是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难道共产党一直都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政党?

        不。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暴力革命与无产阶级军队的重要性。这从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纲就可窥一二:“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

中国共产党纲领

        纲领总是好的,可如果不结合实际的落实到行动上,就是一纸空文。

        共产党败就败在这“一纸空文”。

        虽然建党之初就认识到革命军队的重要性,但却由于缺乏经验,一心想消灭北洋军阀之后再建立武装进行革命,走苏联的老路,最终被蒋算计,自食苦果,酿成了巨大的错误。

        这错误让中共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

        其实中共早期的错误又何止这一条?

        蒋介石在1933年《告共党书》中就曾尖锐的讽刺道:

        “中国自有共产党以来,没有一时一刻不在错误路线当中。十五年、十六年有陈独秀机会主义的错误;十六年、十七年又有瞿秋白盲动主义错误;十八年六次大会又发生了农民问题及职工运动的错误;至于所谓立三路线的破产,邓中夏退却路线的荒谬,都是你们自己所宣告的。以此推论,你们便再若干年,也无非是一个错误的环境,这种铁的事实是在雄辩着共产主义不能施行于中国,即共产党不能存在于中国。无论你是什么策略,什么路线,左的、右的、折中的,总之是此路不通,迟早要寿终正寝。”

蒋介石

          蒋的话三分政治宣传,三分恶意诬陷,余下四分却也是事实。

        中共在前期路线,尤其在领导人的领导方面,的确存在着许多错误。但错误也只是错误,它只代表了中共早期的不成熟,和“寿终正寝”相去甚远,因为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容错的。

        当然,前提是你得有被容错的资格。

        共产党就有这种资格。

        他们面对国民党嗜血的屠刀,没有被吓的像怕死鬼一般跪在地上祈求自由;面对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和错误,没有丧失自己的信仰;他们只是默默地揩干身上未冷的鲜血,在为战友的尸骨培上最后一抔黄土后,站起身来,继续扛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再次投身于被白色恐怖笼罩的中华大地。

        身后,那死去战友的墓碑上,只留下十五个鲜红欲滴的大字:没有革命的军队,就没有革命的一切。

        这是31万同胞用生命换来的教训。

        后来,它被毛泽东浓缩为一个石破天惊的理论:

        枪杆子里出政权。

(五)

          伟大的事物不可乱本动源,否则不会长久,更谈不上伟大。

        1933年6月30日,中华苏维埃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将“八一”定为“中共工农红军纪念日”,至此之后,在亿万国人心中,“八一”不仅仅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日子,而是逐渐升华为一种精神,一面旗帜,一个信仰。

        十年动乱期间,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曾提出将建军节定为9月9日,而且还贴出了“打倒八一”的大字报。毛主席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斩钉截铁的说:“‘八一’不能改,这是很重要的一天,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是的,第一枪。这声枪响不仅为国民党反动派敲响了历史转折点上的第一声丧钟,更为共产党第一次有了完全属于自己、属于人民的军队吹响了号角。

        1927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严厉的谴责了武汉国民党的反动行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决心。

        20日,李立三等人向中央提出了一个载入史册的建议:集中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在南昌发动起义。

        南昌,位于江西中部偏北,地处赣江、抚河下游。东连余干、东乡,南接临川、丰城,西靠高安、奉新,北临鄱阳湖。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成之地。《滕王阁序》中“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句子就是说的南昌。当然,这些并不是起义选择在南昌发动的根本原因。

        其实中共一开始打算在九江发动起义,因为他们所掌握的军队大都驻扎在九江附近。但由于长江沿岸国民党势力云集,倘若在九江起义,则很可能迅速被围而歼之。所以考虑再三,中共最终选择了南昌。

        除了革命的基础比较雄厚外,选择南昌的另外一条重要原因就是铁路。

        南浔铁路,是联系南昌和九江的唯一交通要道。起义之前,中共可以利用铁路迅速集结部队;起义后,又可以利用它进行有效的防守。

        南昌,注定成为“英雄城”。

(六)

        8月1日, 凌晨。

        箭已上弦,引而待发。

        约定起义时间为凌晨2点。南昌城内的国民党要员正饱餐酣睡,参与起义的部队却高度紧张。周恩来、朱德、李立三、澎湃、恽代英、谭平山、周逸群、叶挺......还有作为中央代表仍对起义抱有看法的张国焘,都在紧紧地盯着自己的钟表,静静等待着骇浪的到来。

        起义前,为了让所有起义军能同时行动,前敌委员会作了极其周密的安排:时间一到,就由贺龙指挥部鸣枪三声作为暴动开始的信号,然后再由第二十军指挥部吹响冲锋号,以此告知全城。而且为了绝对确保每支部队都能收到命令,贺龙特意提前集结了一个班的号兵,到时一齐吹响。

        想必那一幕一定是壮观而热血、激动而澎湃的。

        可历史从来都不是计划出来的。

        8月1日的0时刚过不久,一声意外而清脆的枪响就打破了南昌城静谧的黑夜。

        事到如今,到底是云南军还是贺龙部队先开的第一枪已无从考证,但我们知道:那一刻,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留下光辉一笔的南昌起义的第一枪,打响了。

        枪声就是命令。

        一时间,南昌城内枪炮轰鸣、杀声震天,许多云南军在梦中就命丧黄泉。

        战斗要比想象中的顺利,破晓之际,城内的枪炮声就基本结束。

        南昌一役,共毙敌3000余人,缴枪5000余支,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

        天公作美,起义胜利之后,向来雾朦的南昌迎来了久违的晴日,借着新生的阳光,今日《国民日报》上《中央委员宣言》的黑色铅字清晰可见:

        “迄至今年春间,蒋逆中正始则欲移党部政府于南昌以遂其反动独裁之私;即(继)则公然叛变,割据东南,勾结军阀买办,残害同志,屠杀民众......北伐之牺牲,必须能达本党总理之遗志,拯救民众疾苦,解放工农,以发展革命势力,倘如今日新旧军阀相缘为奸,以屠杀工农,压迫民众,则不仅北伐之牺牲为无代价,其结果必仍旧造成军阀割据之局,使中国战乱循环起伏,永无止境。”

        继《中央委员宣言》之后,贺龙又签发《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告全体官兵书》:

        “此次南昌起义,实在是一种伟大的革命行动,我们的下级长官,尤其是士兵同志,十有八九是农民出身。我们此革命的行动,既是为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问题而奋斗,自然就是为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而奋斗。”

        两篇文章皆出于谭平山之手。

        谭平山,又名谭彦祥,广东高明人。中华民国成立之时,谭平山被推选为广州省临时议会96名代议士之一。1920年,谭在广州组织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并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担任中共广东支部书记。1924年1月,谭又于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组织部部长。

        无论在国在共,谭平山都可独当一面。

        从他的文章可以看出,大革命的失败,让中共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他们从骨子里认识到了创建人民军队的重要性,认识到为自己奋斗的重要性,所以决心以武力反抗。

        可细心的人也会发现,这两篇文章都是以国民党左派的口吻而写,并没有打出共产党的旗帜。谭平山后来在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后,又被中共开除党籍的罪状之一就是这篇宣言。而且直至今天,“没有打出共产党的旗帜”仍作为南昌起义失败的定性原因之一。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起义军南征广东失利。

        起义胜利后,截止到8月2日,部队包括:

        第四军第二十五师2个团,3000人;

        第二十军第一、第二师加直属队7个团,8500人;

        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3个团,5500人;

        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加警察队,500人;

        第十一军第十师3个团,5000人;

        之所以把第三军和第十师放在后面是因为这两支部队是特殊的。

        特殊就特殊在他们的总指挥。

        一个叫朱德,另一个叫蔡廷锴。

蔡廷锴

        这2.2万人的兵力后来根据中央计划,分批离开南昌,踏上了南下广东的崎岖之路。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南下过程中,蔡廷锴竟然率领第十师临阵倒戈,脱离起义军,归向南京政府。

        蔡廷锴的离开,并不是因为反共,而是因为信仰不同。

        离开时,对于部队中的共产党员,他发给川资,并派兵护送一天。

        但后来为了抗日,他是真的反蒋。而且抗日反蒋,蔡廷锴是有大作为的。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领导人在北京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1933年11月22日,蔡廷锴、李济深和蒋光鼐等十一人则在福建宣告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成立。

        中华共和国废除了南京政府的年号和原青天白日国旗,定1933年为民国元年,福州为首都。它的任务是“外求民族解放,排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内求打倒军阀,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努力实现人民民主自由,发展国家经济,解放工农劳苦群众”。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时代特色的政治事件:福建事变。

        然而由于实力不济加上内部不纯,事变在54天后就被蒋轻松平息。

        今天的我们对“中华共和国”这个名词是陌生的,但在那个年代,这个名词却家喻户晓,甚至传遍了世界。失败后的蔡为继续宣传自己的抗日大义,先后走遍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即使蒋暗中派人百般阻拦,其所到之处仍受到当地华侨的夹道欢迎。

        对祖国的忠与奸,祖国的人民自有分辨。

        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解放战争正酣。在香港归隐数年的蔡廷锴回到南京,与住在梅园新村的周恩来见面。一番恳谈之后,这两位十九年前于南昌分道扬镳的老朋友,再一次走进了同一个战壕。

        新中国成立后,蔡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十年动乱时期,权力遮天的红卫兵胡乱“抄家”,毛泽东特批对十三位高级民主人士进行特殊保护,蔡廷锴,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不是偶然,也不是必然,是大势使然。

        当年第十师的离开我们不能简单的定义为背叛,毕竟人各有志,不能相强。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给起义军带来的沉重打击。

        南下的部队在蔡部走后,只剩下四分之三的兵力。他们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走的走、跑的跑、死的死、伤的伤,几乎损失殆尽。

        周恩来后来回忆说:“南昌起义后的主要错误是没有采取就地革命的方针,起义后不该把军队拉走。即使要走,也不应该走的太远。但共产国际却指示起义军一定要南下广东,以占领一个出海口,致使起义军长途跋涉南下,终因优势敌兵的围攻而遭到失败。”

        在他的眼中,南昌起义是失败的。

        是一场完全的失败吗?

        马克思告诉我们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南下起义军虽遇重重险阻,仍有一千两百人突出重围到达了陆丰。后来在澎湃的领导下,这一千多人与当地农民军创立了赫赫有名的“海陆丰苏区”。

        留驻三河坝的八百起义军,在朱德、陈毅、王尔琢的带领下,上了大名鼎鼎的井冈山。

        再后来,这两支队伍都成为百万雄师的坚强核心。

        历史就这样被他们改变了。

        就是这么少的人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所以今天才有人说: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一则最成功的创业故事,她开放,包容,让年轻人发挥自己的角色,做出真正的改变。

(七)

        1933年6月30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关于“八一”国际反战争斗争日及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决定》。尔后,中央革命军事委会员针对为什么确定“八一”为建军节作出这样的解释:

        “1927年8月1日发生了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的南昌暴动,这一暴动是反帝的土地革命的开始,是英勇的工农红军的来源。中国工农红军在历年的艰苦战争中,打破了帝国主义国民党的历次进攻,根本动摇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已成了革命高涨的基本杠杆之一,成了中国劳苦群众革命斗争的组织者,是彻底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的主力。本委会为纪念南昌暴动的胜利与红军的成立,特决定自1933年起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波诡云谲,胜负成败往往是说不太清楚的。但仿佛那又是十分清楚的,因为作为后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评判者。

        九十年前的那天,参与起义的将士们不会想到今日三军之雄壮。

        九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也无须绞尽脑汁的论证南昌起义的成败。

        我们只需知道:在九十年前,那座名为南昌的古城,是一直守护我们梦想的人民军队的伟大起点。

下一篇-第一师第一团-1至2


【全书在此,欢迎指戳^_^】

(未完待续)

加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幸福并感激着 | 第一章  伟大的起点-4至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zw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