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不负丹青

作者: d6b34df55224 | 来源:发表于2018-01-02 16:20 被阅读66次

    90后初读吴冠中先生《我负丹青》

            吴冠中先生一向反对写自己的传记,认为平凡人生何必传之记之。然进入耄耋之年,还是写了一部反映真实自身的材料,以备身后有寻找他的人们参照。感恩有这部自传,让我有幸了解他的生平,在有限的空间里和他靠得更近一些。

            吴冠中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北渠村,并不和谐的家庭让他发出“苦,永远缠绕着我,深入心田”的感叹,晚年的画作《苦瓜家园》也是幼年内心真实的写照。自小学习成绩优异,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朱德群带他参观了杭州艺专,前所未有的震撼,美学俘获了一颗年轻的心,那样决绝,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投入到艺术的怀抱。从杭州艺专到国立艺专,再到赴法留学,他一步步艰难摸索着。在法国,接触了西方美术,陶醉在印象派五光十色的作品中,渴望在巴黎成名。与此同时,国内内战形势日趋激烈,是去是留,吴冠中在挣扎中思考。最后他选择了回归故土,建设新中国,正如凡·高书信中语:“你是麦子,你的位置在麦田里,种到故乡的土里去,将于此生根发芽,别在巴黎人行道上枯萎掉。”

            回国后吴冠中先后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五六十年代的他在整风运动中被批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堡垒”,文革期间下放改造,多副人体裸画被迫毁掉(巴黎主要学习人体油画),一度被禁止绘画与创作。无法表达的艺术理念,在苦难中踽踽独行,实在无法迁就当时对人物画的要求,便转向风景画,藏情于景。此后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创新之中,自成一派,创作出大量的绘画精品。曾于北京、香港、伦敦、巴黎、底特律、新加坡、台湾等处举办个展数十次,先后获法国文化部最高文艺勋位,巴黎市勋章。

            艺术家将作品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亲手毁掉大量画作心情可想而知,简直在屠杀生灵。但对于苛求完美的吴冠中来说必须这么做,将有遗憾的次品一批批挂起来审查,一次次淘汰,毁掉所有不满意的作品,不愿谬种流传,只为留给世人拥有饱满艺术价值的作品。江南题材是吴冠中作品集里我的最爱,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画作《双燕》。黑、白、灰为主调,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岁月轮回,乡情如故。横向的长线、白块与纵向的黑快对比鲜明,堪称完美的造型艺术。

    吴冠中——不负丹青

            凡·高是吴冠中最为倾心的画家,带他进入了印象派色彩斑斓的写实世界。他总是怀着强烈的欲望想了解梵高的血肉生活,钻入内心,因此在谈凡·高时这样写道“每当我向不知凡·高其人其画的人们介绍凡·高时,往往自己先就激动,却找不到确切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感受。以李白比其狂放?不适合。以玄奘比其信念?不恰当。以李贺或王勃比其短命才华?不一样。我童年看到飞蛾扑火被焚时,留下了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凡·高,他扑向太阳,被太阳熔化了!”一见倾心,相似的灵魂总有共鸣。鲁迅是吴冠中的精神导师。吴冠中觉得自己虽然搞了一辈子的丹青,却并没有画好。他写到“越到晚年我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内涵最重要。绘画艺术毕竟是用眼睛看的,具有平面局限性,许多感情都无法表现出来,不能像文学那样具有社会性。在我看来,100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多个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文学,成为鲁迅那样的文学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丹青负我。”

            好的作品直指心灵,哪怕不懂半点作画及欣赏技巧,具有识别美的能力足够。吴冠中独特的绘画语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因为他的感情是通向大众的。吴冠中本人,不与平庸为伍、不为盛名所累,终生追求艺术的真谛,铮铮傲骨,千疮百孔终不悔。吴冠中说过:“我这一辈子啊,很孤独”。 这个世界依然有无数热爱怀念你的人,不再让你孤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吴冠中——不负丹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cq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