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以前变化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变化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现象1:2018,我们告别了很多曾经熟悉的人
解读:
大众媒体把这些人推到了我们面前,他们成为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符号、原型、榜样、接口和拐杖。所以他们的离场才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冲击。
我们不是在告别谁,我们是在告别自己的一部分。他们的离开提醒我们,必须习惯,这个世界抽换掉一些我们喜欢的,熟悉的东西。
成年的滋味总是很复杂,熟悉的也许还能用来怀念,依赖的也许必须要放手
现象2: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一句话“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王兴解读:“NO”
跨年演讲服务人群:为做事的人服务
不做事的人:经常讨论一些抽象的问题:情感和理智哪个重要?理想和现实怎么能平衡?
做事的人:真实的世界里,并不存在抽象的两难选择。在做事的人面对的就是一张时间表,是这张时间表上具体的时间安排而已
薛兆丰:宏观好坏就像全球平均气温,你要是关心人类的命运,平均气温有价值。但是你今天要出门办个事,它真的没啥用
查理芒格: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
罗振宇:我们是伞兵,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一个做事的人,总要以某种方式确认自己在这个世界存在。对于做事的人来说,什么时候不难?难就不干了么?对于那些不做事的人来说,难不难跟他们又有什么关系?
罗曼罗兰: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它
小趋势:只关注个人的行动策略,关注大环境里的小个体命运
过去:个人跟随时代大趋势,就是这一代人的行动策略
现在:一张通票事变天下的潮流结束了,我们必须学会用新的方法——小趋势
什么是小趋势?
第一,它小,所以难以察觉,很难预测
第二,它不发生在我熟悉的领域里面,它是通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才滚到我面前
第三,它不是大趋势小时候,它本身也未必能长成一个大趋势,它的威力是能启动连锁反应
小趋势是:影响趋势的趋势,带来改变的改变
小趋势的逻辑:班车停靠时间都很短,而看起来都像是末班车,但没有末班车,总有新机会。
怎么依靠小趋势:随时在做准备,把自己感知能力磨得锐利无比,随时等待、捕捉那个小趋势的信号的传来。凡我赶不上的,我就做好准备,到未来等他
图片来自网络如何抓住小趋势?五问
第一问:我能看到事实么?——趋势起源于事实——认识事实的难度
1.真实的世界VS感知的世界(我以为的世界)
2.媒体人申帅博:在中国,再众所周知的事情,都起码有一个亿的人不知道,而大多数的时候,是十个亿都不知道——我们很容易忘记,我们生活在一个庞大的、远超过自己感知力的共同体中。接近事实,难上加难
3.还原能力——逼近事实真相稀缺的能力
等号的意思:
(1)有些东西不重要。
(2)“事实”=“根据某种原则的抽象”eg:1+2=2+1,其实在说,总数才重要,次序不重要
(3)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把真实世界抽象画的过程。过程中,有大量的东西被丢掉了
抽象
(1)不抽象,我们就无法深入思考;事实→(抽象)→思考
(2)不还原,我们就看不到本来面目 事实←(还原)←思考
(3)eg:面对当前经济环境——每个人的成功都是在分享一个共同体的红利——历史上的GDP曲线都在上升(还原事实)。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做一个理性的乐观派。只有这个选择既符合我们的理性,也符合我们的情感,还符合我们的利益
4.如何还原——多元思维模型
菲茨杰拉德:一个人能同事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第二问:我能感知“非共识么”?——创新的本质是非共识
1.什么是非共识:从被排斥到被承认,从脱离共识到再造共识,整个过程才叫非共识(听这句话的个人感受是,非共识是,共识达成的过程,共识达成前叫非共识,非共识达成后叫共识)
(1)穿越当下共识难,承受当下共识的压力更难。成功者倒推成功的过程来看,都是戳破共识的过程
(2)任何创新在它诞生的那一刻,都找会被当做“异端学说”,然后成为“伟大革命”,最后还原为“稀松平常”
2.非共识怎么达成,找到?
(1)非共识从来不反对什么,它只是把被忽略、被遗忘的东西呈现出来
eg:“不方便面馆”,把方便面世界里扭曲的东西在现实世界还原,把已存在、被忽略的东西呈现出来而已
(2)非共识,来源于更深处的共识。它们背后都是一个一直存在,但是一直被忽略的潜在需求
(3)达成非共识的过程一个是“回到母体,强化母体”,创新就是回到古老的事物,但是用全新的手段把它再做一遍
eg:热点事件IG夺冠——“庆典,征服,竞技”,经典传播学理论。“竞”就是回到母体的竞技,“电”就是这个时代对他的强化
(4)创新的稳定路径——若不进入传统,则无法添加新物
第三问:我的时间够用么?
1.时间不够用?——信息过载
万维钢:所谓信息过载,原因只有一个,你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太低
2.事实上,时间很多,因为癌症正在被慢性病化。大概率上,人人都有机会活到100岁
挑战1:退休了能干啥
挑战2:我怎么和孩子相处:预期寿命有变化的时候,我们的计划就会变成变化
挑战3:怎么重新定位婚姻:从今往后,对婚姻最好的祝福有一个词“顶石婚”
挑战4:职业会发生什么变化——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eg:一位100岁老奶奶说“我特别后悔60岁的时候没有开始练小提琴,如果当时练了的话,我现在已经是一个有40年经验的小提琴手了”
挑战5:如何面对挫折——丘吉尔: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只是开始的结束
所有能穿越时间的东西,就该坚守,因为人生太长了。所有会被时间过滤的东西,该翻篇就翻篇,因为人生太长了。
林默:你在朋友圈里又佛又丧,你在收藏夹里偷偷地积极向上
第四问:我的力量从哪里来——熟人之间的感知和判断
用人的体验丈量世界——信用飞轮
这个世界绝不会只变成机器的世界、算法的世界、代码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很多场景下,完全呈现为一个人推动的世界
第五问:时间愿意和我做朋友么
长期主义:要持续的、长期的守住目标。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一旦中断,前功尽弃
任何人,不管你的力量强弱,放眼于足够长的时间,你都可以通过长期主义这种行为模式,成为时间的朋友
普通人的努力,在长期主义的复利下,会积累成奇迹
人生算法的公式:成就=核心算法(个人超级的确定性)×大量重复动作²
有意瞄准,无意激发——用全部精力瞄准,扣动扳机的时机,不必预设
1.育人,教育的本来面目
有些东西,过去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它们很重要,我们在它们哪里也能获得安全感,但是我们很少反思,我们为了获得这个安全感的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所有获得的安全感,背后一定有隐形的成本。没有它真的就不行么——比如高考
2.面对变化:
永远不要低估包括你在内的,中国人身上那种朴素的、但是又强烈向上的冲动。这种精神动力,不是天经地义的
面对2018——约翰列侬:所有的事到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那它还没到最后
面对2019——阿尔贝加繆: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写在结尾的个人感受:
卢罗振宇开篇就提到,他们的产品是为哪些人服务的,他说他们的产品不是为了创业者服务的,而是为那些做事的人服务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产品是应运“中产阶级的知识焦虑”而生的。
他的演讲中多次提到了,“我们这代人”,我想指的虽然不一定是“生理年龄上”四,五十岁的这群人,可能是面对“互联网的浪潮下,面对高速变局”的一代人,但是作为90后的我们,作为不是中产阶级的我们,是怎么看点这篇演讲的。
首先,学习过来人的心态。通过他们过来人的眼光,看待如今面临的小困境。
比如那个100岁老奶奶的例子:“我特别后悔60岁的时候没有开始练小提琴,如果当时练了的话,我现在已经是一个有40年经验的小提琴手了”。
这种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看似人人都懂的道理,在变化来临的时候,当抉择的压力涌来的时候,似乎很少被当做一个决策的重要依据。无论是面临失业,转行,还是感慨“都36了,什么都学不会”的时候。
比如那句“所有能穿越时间的东西,就该坚守,因为人生太长了。所有会被时间过滤的东西,该翻篇就翻篇,因为人生太长了”。
年轻时,对未来的恐惧。回头来看,一切不过如此。你需要努力,但不要着急。
其次,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菲茨杰拉德:一个人能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这也是我喜欢看辩论节目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在讲这一部分的时候,他没有具体的讲“多元思维模型”这件事,毕竟是为“得到大学”打的一个广告,但是这个理论就是来自于查理芒格的理念。
最后,找出自身的问题,解惑。我们是做事的人,还是只思考抽象问题而不行动的人?面对信息的过载,如何熟悉你当前所在的环境,从而甄别出信息的质量?
别人在朋友圈里又佛又丧,你是否把它当做别人的真实生活写照?他们在这背后,偷偷的做了哪些积极向上的事情,是你是否有看到?就像学霸考试前说自己没复习,结果考了满分。你也说自己没复习,你说的是实话。不是中产阶级,就不要焦着中产阶级的虑了。学习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他们。
总体来说,有些人尽皆知的道理,摇身被学术化的词语包装了一番,不明觉厉,仔细看来,我们都知道。
比如“非共识”,就是创新诞生的过程。比如“长期主义”,其实就是“坚持”。
果然践行了他所提倡的创新理念。所谓创新,就是回到古老的事物,但是用全新的手段把它再做一遍。然后就打包收费,重新贩卖给消费者。
作为普通人,永远不要忽视那些我们生命中看似陈词滥调的“大道理”,努力去理解它们,并践行它们。比如坚持的意义,比如脚踏实地,比如投入,比如专注。他们的存在也一定不是理所当然。
若无行动和坚持,再多的道理,只成负担。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不是泡芙的泡芙,搜索名称,欢迎您的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