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五天看帝国转型

作者: 爱读书的断断 | 来源:发表于2017-05-12 07:38 被阅读27次

    最近五天,从五月八号开始至今,罗振宇在得到中使用《帝国转型》来解读近百年争霸战争和扩张的脉络和深度原因。

    第一天说的是修昔底德陷阱,意为一个国家想要成为霸主的话,必须要与当前的霸主进行一场战争。这个话题被频频提起,同时辅以中国GDP总量第二,美国等等字眼,这就显得很是微妙了,那么中国想要再进一步,能否跳出修昔底德陷阱呢?罗振宇给出了另一个角度的学习:一百年前的美国值得中国学习。
    这是一个大势的研究方向的的讲解。

    在得到,五天看帝国转型

    第二天讲的是经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许多商品标志着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有时反而成了一种难言的痛苦。中国制造的廉价和低品质一样著名。为解决这个问题,有学者提出:中国质造,中国智造等等听上去很好的论点。
    那中国到底应该怎样摆脱价低质量低局面,解决发展好似到了顶点的局面?这就是破解题目《大国破局》的重点,再回头看看一百年的美国。
    1890年,在美国同时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件我们前面讲了,就是工业产值达到世界第一;第二件,是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总监宣布,一个世纪以来,一直为美国人提供无限机遇的西部“边疆地带”,已经不复存在。这是美国边疆说的基础。同时再加上当时的经济危机,按照历史学家特纳的逻辑,既然边疆关闭是美国一系列问题和危机的根源,那么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继续扩张,继续创造新的边疆地带,才能为美国的继续发展提供动力。这也能够让我们对1898年美西战争的爆发更深刻的理解。
    如何破局,当然不是战争。

    在得到,五天看帝国转型

    第三天谈一百年前的美国崛起。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叫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最近几年,他在中国也很出名,因为他写了著名的《海权论》。
    中国这几年因为有钓鱼岛和南海问题,海军发展也非常迅速,所以这方面的著作走红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现在国内介绍《海权论》的书或者文章,基本上都是强调:马汉主张扩张,比如像荷兰、英国的世界霸权,基本上都是因为海军强大的结果,所以马汉主张美国也要大量建设海军。听起来,马汉就是一个磨刀霍霍、喊打喊杀的军国主义者。
    实际上,这是对马汉《海权论》的一个非常深的误解。我们必须要回到100年前,就是19世纪末的美国历史情境中,才能理解马汉到底在说什么。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到1890年的时候,虽然美国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向西发展的新边疆没有了。从那个时候往回看一百年,美国都是靠向西发展来立国的,经济发展、国民精神、甚至是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这个向西扩展的动态过程中的。现在旧模式不能用了,美国当时也面临一个转换发展方式的问题,所以上期节目的名称叫《大国破局》。
    《海权论》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把国内庞大的产能释放到全世界是根本出发点,发展海军和占领殖民地都是手段。
    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而作为一个帝国,是没有边界的。《海权论》这本书让英国美国都很兴奋,悲剧的是,德国和日本也很兴奋。
    很多人说,中国现在是一个强国了,海军实力也在迅速增长,之所以要读《海权论》,就是要保护我们的海洋利益。钓鱼岛是我们的,南海也是我们的。
    这当然没有错,但是思维如果还停留在这个层面,那就没有真正读懂马汉。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想问题,中国和一百年前的美国很像,也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而且我们是全球自由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中国已经替代了美国,成为全球自由贸易的坚定主张者和旗手。
    所以发展海军,是为了让中国通过更积极更有扩张性的全球贸易,变成一个新型强国,这才是我们这代中国打开马汉《海权论》的正确姿势。

    在得到,五天看帝国转型

    第四天,谈谈美式帝国。它不是通过占有大量领土和人口,而是仅仅在世界上控制一些点,比如一些岛屿,建立军事基地,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全球投放其商品、服务、资本、制度、文化和影响力。说白了,美国不是“占有模式”的帝国,而是“影响力”模式的帝国。
    理由,一是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二是过度扩张悖论。
    扩张是组织和人类的癌症,是一种天生的占有欲。英国就没有逃出这个悖论。
    美国怎么克服这种天生的占有欲的呢?这里面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是美国的条件太特殊了。它是一个超大型的国家,国土广袤,有惊人的自然资源和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
    美国即使没有全球扩张,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海外市场再重要,在高峰时期,也只消费了美国产出商品的10%。直到今天,全球化程度这么高,国内市场对美国来说仍然是第一位的。这个特殊条件就导致,美国对于搞一个全球帝国的兴趣没有那么大。
    那第二个原因呢,就跟美国这个国家的性格有关了。美国的商业文化太发达,有强烈的实用主义精神,是一个“成本敏感型”国家。
    徐弃郁老师在研究19世纪欧洲国家外交文件的时候发现,那些欧洲的老牌帝国主义者经常用到“威望”这个词,说明欧洲列强不仅要利益,而且要面子。但是美国的外交文件里很少出现这个词,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是围绕利益来的,所以对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美国就特别敏感。
    所有的崛起成功都是特例,不能说对现在完全有作用,但是正如徐老师所说:
    “像制度、成本和战略等反复出现的、规律性的要素,可能永远值得我们思考,也永远没有止境”。

    在得到,五天看帝国转型

    第五天讲的是海战思维,不求拥有,但求使用。让我想起了: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利用军事力量,在全球不断地投放影响力。曹操赤壁之战的教训也是我们陆战思维的最佳反面案例。海战绝对不只是战场的变化,它带来的是思维和方式的根本变革。

    海上力量面对陆上力量,它有很多优势,我们说几点。
    第一点,当时没有铁路,在陆上行军比在海上军舰航行,那是又慢又贵;而且陆军行军很难保密,往往敌方的侦察人员很容易就发现你了。但是海上航行保密性非常高,你看就算是到了今天,技术发达了,但是在海上找到敌人的舰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历史上,海军一直就可以静悄悄地实施机动,不动声色地靠近敌人,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打仗离不开各种弹药物资的补剂。英国海军强大,所以就可以确保它的陆军随时随地得到充分地补剂。同时英国海军还可以切断法国陆军的补剂,那在北美的法国军队实际上被切断了和欧洲的联系,这个仗还怎么打呢?
    第三点,因为英军有海上的优势,所以它在北美陆军的数量其实不多,但是可以在海军的支持下主动选择攻击地点,法军只能被动应战,这是多大的优势。你想,当需要转移作战地点的时候,英军一转脸上船了,轻松地从海上到达;法军只能在陆地上艰苦地长途跋涉,所以法国人一直忍饥挨饿,被动地固守一些防线,那可不就是处处挨打嘛。

    陆军战役是为了抢占关键关隘地盘的思维,而海战是为了能动性,机动性。海战是为了让海洋为我和我的盟友开放,同时对敌人封闭,提升我军的机动能力,打击敌人的机动能力。

    这个思维转换其实不容易,它需要我们从静态到动态,从攻城掠地转向取势优先,从重视存量转向重视增量,从追求收益本身转向追求产生收益的机制等等。
    我们举个例子,在拥有资源和保持灵活性之间,你通常会怎么选呢?
    要知道,资源只会让你暂时有优势,但是环境是千变万化的,你暂时的优势地位随时都有可能不再是优势,甚至会压灭你的灵活性、创造性,这些真正让你长期存活的火种。
    我创业三年,最近才突然明白,一家公司的使命是啥?
    不是像他们说的,什么做一个好产品,打造一个好服务,也不是为了赚钱、为了上市,那些都是结果。创业公司的使命是打造出一种适应能力,一个建立在组织合作基础上的,在不同环境中都能创造价值的适应能力,这是海战思维对我的启发。
    好,今天就聊到这里。祝各位周末愉快,下周见!

    在得到,五天看帝国转型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我是断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得到,五天看帝国转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fz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