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晶:理想课堂.幸福人生幸福是什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告诉我们:需求有三种:吃饱喝足第一层,然后是被认可,被尊重,最后是要引领,有使命,有责任。每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完成自己的需求,其实都有幸福的感觉。目前整个国家的大多数的人状态都是第二层,如何才可以被尊重,不是因为你有权或者有钱,而是因为你的思想被大家认可和接纳,这个时候你是幸福的,这就是人因思而变的道理。当你有了对幸福的理解之后,我们感受幸福的途径,更会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张晶老师的课堂的成功、学生的进步、家长的认可、同事的帮助、领导的鼓励,这一切足以让我们感到幸福,桃李满天下之时是我们教师最幸福的时刻。这是幸福的最后目标。要想得到这些,我们该怎么办,思考,碰撞,完善我们的观点和教学思考。于是张晶老师从自己的数学教学的迷茫和彷徨说起,通过观课议课找到理想课堂的模式,如何找到的,你的途径是什么, 大家听了今天你的发言,感受到了你幸福的情绪,还暂时没有找到你创造幸福的路径。
2.相观而善之谓摩鲍老师先说题目:有人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以后就是两个思想。这里强调了教师的合作能力。通过合作在解决教学领域中的疑难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和个人心里问题,我们看到的多是教师的单打独斗,很少有合作交流的机会。所以,作为教师要想取得高效教学,决不应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是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日常与身边的师友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留心观察每个人的优点,并用心学习每个人所擅长的,使自己的学问不断进步趋向完善,同师友之间这样比学赶帮、力争上游的进学状态就叫做摩。从旁观者走向助教:你进入课堂,不要坐在最后,而是和授课者、学生融为一体,有学生,有教师,我们做什么,我们要做助教。助教的角色要注意:是辅助,在辅助过程中不要干扰到老师的正常授课,是提醒,是引导,同时也关注到可能存在的问题下课后和授课者沟通时候注意到。从批评者到建设者:批评者的定位有三种:学校领导、教研员、同事,每个人备一节课的思路都是不一样的,不要把一个特级教师的所谓的重点拿出来强加给一个职初教师。每个人教学设计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思路,他可能是基于自己的学情而设计的。可以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供参考,而不是批评课的好坏。如果没有办法提出建议,或者你认为对方可能无法接受你的建议,这个时候你就提炼出相关的问题:例如:我今天看了一节课,关于铁的冶炼,他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在选矿上用了很多力气,而在炼铁的时候就用了很少的功夫,我想如果是我,我就不纠缠在这些实验知识的细枝末节上,而是从还原剂的的迭代技术上进行设计。但是我也想到他好的一方面,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来支持教学。这个就是我比较欠缺的。李丹老师:观课议课,我们同在共行同: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在:身在心在思想在共:我们共同解决行:一起行走,一起前进观课议课不是为了批评,而是为了提炼出一个大家都想解决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经验分享,还可以进行对话研究。观课议课是全体参与者以授课教师上课过程中呈现的具体现象,提炼出一个问题,所有人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和碰撞,让每个参与的人都在讨论的过程中贡献思想,贡献了思想,思想被认可了,是不是幸福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想输出了,还接受了别人的一些思想,是不是成长和发展了。如何输出,如何成长和发展呢以学论教——学生的学来观察教师的教。所以坐在学生中间。看看学得效果,从效果推出学的行为,从学的行为推出教的行为,从教的行为推出教的设计,从设计到教学假设。所以不要盯着老师,在观察学生的时候推测出整个过程,这个推测整个过程中是不是就是思想的形成。效果好说出来,效果不好,直接说自己的讲法。这个学习效果要想好,就是建设理想课堂的过程。建设理想课堂就是在备课前要考虑到的问题: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状态,如同我们说的学生的状态好不好,昏昏欲睡和精神抖擞,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精神面貌,还有课堂中的教师的生活状态,很多时候师生是相互成就的。对教学内容做有价值的选择和组织,教材本身就是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例如前几天的一节课,我要讲铁的冶炼,那么我不局限在一个知识点上,而是通过很多文献冶铁的思路。合适的教学方式,现在对于教学方式要求的更加严格,只靠讲的方式绝对不行了,不敢说每一节都要有成果,一个月要上一节这样的课吧。上着上着就上瘾了。上瘾后的成效,那种幸福感就来了。冯文静:我心中的理想课堂规划与行动陈大伟老师说: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意向性、理想性的社会实践,只要对课堂教学有追求,就意味着对课堂教学有理想,就意味着这样的实践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课堂建设就是一种构筑课堂愿景、追逐和实现课堂教学梦想的行动。所谓追求,肯定不是不想上好的追求,而是想上好的追求,想上成理想的课堂,理想课堂就是要有愿景,有实现牛娜:什么是有效课堂?有效课堂怎么做?这两个问题都是本质问题,想做一件事就是要问一问,如果再加就哪个好了,效果如何?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我们不纠缠在这个概念中,但是心里有个目标:学生的知识目标和素养目标都达成了吗?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吗?他们能够通过一节课就有成果吗?如何做呢?先学后教,成人的学习就是如此,我们学生的先学后教的方法是什么呢?提前放视频吗?预习的方式有哪些呢?学生学完之后,你的对应问题有吗?王霞老师的课题是让教研促成长见成效。看完全部内容,我觉得我还可以改一改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就叫观课议课促进教师组专业发展,观课议课在教研建设的作用。因为这个太重要了,观课可以观自己的课,也可以观别人的课。可以是自己观课,也可以是学科组里进行观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