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砍柴书院征文杂文随笔精选录随笔
砍柴书院征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

砍柴书院征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

作者: M王庆华 | 来源:发表于2019-02-17 08:43 被阅读2次
    文|王庆华
    01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规模逐年扩大,综合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催生思想和文化变革的需求,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跨越,能够和当前的经济水平、国际地位相匹配。

    国学因此应运而生。国学的基本意义就是中国固有的传统的文化,大体的分类包括经、史、子、集四个部分,这一点基本上没有异议。中国传统文化式微于清朝末期,政治腐败、体制僵化的清政府不但不主动了解世界发展的新情势,去借鉴和吸收西方新的先进的科学和文化,反而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固步自封、自高自大,再兼清帝退位至北洋时期的时局动荡、风雨飘摇,国家颓败萎靡、连战连败,国人的民族自信心遭到空前地打击。“民主与科学”携“西学东渐”之风迅即席卷全国,随即产生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固有文化的批判呈现摧枯拉朽之势。

    02
    当时文化界以胡适、陈独秀、周氏兄弟、钱玄同等为代表纷纷发表文章,对传统文化的糟粕进行口诛笔伐,在文字上推行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如果说新文化运动更多的是对禁锢人思想的传统儒家伦理的批判,是对文化内容的挞伐,那么五十年后的文化革命则是对文化的社会表现形式,如古书籍、古建筑、古文物、古树木等凡是跟“古”相关的皆予以毁坏,不仅仅要批判,还要踏上一千只脚,让其永世不得翻身,文化的精神与肉体遭到双重打击,从此凡“古”即被打入冷宫。实际上倡导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巨匠,对传统文化批判的之所以如此犀利、批驳旧文化至体无完肤,很大程度与他们都是有着坚实的古文功底,对旧的文化谙熟于心,能够娴熟的使用文言写字作文,像鲁迅言“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有根本的关系。当时对文言的优劣也形成了完全对立的两个阵营,爱之者则爱之愈深、恨之者则恨之愈切。坚守文言者讥讽白话文文字为“引车卖浆者之言”,白话文倡导者反而将其文字推广至“贩夫走卒”为终极目标。

    新文化运动者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同时也不遗余力的去推广白话文,通过“言文合一”,启蒙国人,让文化通过文字走入寻常百姓家,打破封建王朝一贯推行的“上智下愚”的愚民政策。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因自身的经历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随即弃医从文,回国从事教育,用笔写文来唤醒中国民众。实质上新文化运动所抨击的应该是旧的、腐朽的制度,“吃人的礼教”,文言是这些典章、制度、文化的载体,就成为了众矢之的,白话文在和文言的斗争中,取得完胜。肇始于新文化运动的白话文,通过近百年的发展,并没有实现“言文合一”的初衷,却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白话文的书面语,依然跟口语相隔离,这恐怕是新文化运动者始料未及的。作为这场运动所批判的儒家文化的滥觞“至圣先师”孔子,其文化思想很大程度上是被封建统治阶级曲解或者断章取义而为其服务,有代其受过之嫌。通过阅读记录孔子生活学习场景的《论语》,可以看出其思想是自由而活泼的,不是后人解读的那种愚忠古板印象,他极力推崇的“仁”、“礼”强调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行事务实、克制、和注重内心的真实体验,绝不是追求后来所说的那种仪式形式的繁文缛节,说到底他不过是一个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在家中开展私塾教学的一个教育家而已。

    03
    任何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政策或是文化思潮,不可能对社会都是百利而无一害,就如同具有治病功效的医药一定是有副作用的,维他命自然没有什么害处,但也不能治病。承载着救国救民使命的文化先驱虽深知其理,但大厦将倾,“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如何用一种雷霆万钧的力量将国民唤醒是第一要务,其他都在其次。问题的重点是,他们虽然使用了白话文写作,但文中仍然文白杂陈,无法完全舍弃文言。

    文化的变革表面上看起来是单纯文字的事情,但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文化从来就不是独立的,历来都是政治的代言,文化即使暂时获得自由与独立,但最终还是要依附于政治且一定程度的为政治服务。被陈寅恪誉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留下遗书“经此事变,义无再辱”为传统文化投水而亡。通过百年的文化变迁,特别是在强力的政治推动下,文言与白话文已经呈现了完全的撕裂和断层。在当前社会中相当多的人除了基础教育念过的几篇文言文、几十首古诗词外,没有任何古文基础。古文言、诗词里面的典章、韵律之美已经完全被摒弃,没有了古文言文丰富的文化土壤,写文章时词语单调、枯燥无味,毫无方块文字应具有的美感。新文化运动为了急于启蒙国人而对文言造成了部分的误伤,但我们的教育制度并没有对此次误伤予以纠正。沉重的学习负担,特别是英语学习在基础学科中过高的占比消耗了学生相当多时间和精力,英语对于一般人来说仅仅是一门语言而已,付出如此之大其利害得失值得商榷。如果用同等的精力来学习国学,掌握的就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本身更重要的文化。一个国家社会能够持续发展和保持长盛不衰,除了政治、经济、军事以外,更加持久的是文化,一个强大的文化应该是最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柔韧性以及相当的传递扩展力,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了解自己优良的传统文化,更奢谈去传递推广呢。

    当然,从前些年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近年的《诗词大会》节目受到观众的追捧可以看出方块汉字这种表意文字顽强的生命力,虽然独立一隅许久,却因“为有暗香来”终于为世人部分的重新开掘。

    04
    中庸之道。维持了千年之久的中庸之道已经渗透到民族的血液中,也影响到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让我们做事从来就适可而止、不去做深究若。几干年后的我们放下羁绊,静下心来去回眸历史的时候,会突然发现曾经被我们遗弃不用的东西-中庸之道,虽历经沧桑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历史的茫茫深处熠熠闪光。我们处理事务的角度和方法是西方人无法理解和接受的,所以说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表明彼此不能互相替代,而是共生共存关系。

    05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就是中医。

    中医根植于阴阳、五行等理论依据从远古时代迄今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时过境迁,任何事情都会想方设法的推陈出新以适应新的时代发展变化需求,中医发展虽历数千年,但基础仍然局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方剂原则依然是君臣佐使,并无大的突破。相反,西方的医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西医原来的优势项目仅仅在外科及卫生防疫方面,现在已完全渗透各个角落,甚至连中药也被其纳入其中,不时在处方中出现。在国家如此大力倡导中医的情景下尚且如此,试想如无国家的强力扶持,中医前途堪忧矣。就中西医技术发展比较而言,中医封闭而西医开放;中医重个体效果,西医注重病症分析并推广应用;中医以偏方取胜,而西医则推崇资源共享。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医仍然固守一隅,不思变化,仅此一端,中医也必将衰败,最终只会沦为历史文化遗产,只有供人观赏的价值了。

    其实,中医作为医学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因它承载的不仅仅是医学,而是包括哲学、中庸文化三者的融合,顾此则失彼,其在医学方面的发展无论如何的努力,其它方面很容易成为其掣肘而遏制其前进的步伐。

    传统文化的重拾注定是一个坚定又漫长的过程。

    砍柴书院征文

    https://www.jianshu.com/c/05c8be3416df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砍柴书院征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ji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