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万拳路 - 十方篇
宋新宇,2018.6.18.
2018年6月6日,我打完了10001遍拳。
衷心感谢每天给我谆谆教诲的师父师母!
感谢每次见面都折磨我辅导我的汪师兄!
感谢一直和我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邓师兄!
感谢帮我提高给我鼓励的的陈师兄,刘师兄,卢师姐,唐师兄,梁师姐,廖师兄,何师兄,戴师兄,明洋小弟以及所有师兄弟们!
三个收获
我从太极受益很多,这是从2015年4月15日开始,3年多时间我一天也没有断过练拳的根本原因吧。现在看,练太极让我有三方面的收获:
第一是身体健康了。
身上很多慢性病不见了,例如让我痛苦十多年的颈椎病和咽炎。9000遍时我曾在群里发过一个2016/2017体检对比数据。两年时间里,我的前列腺肥大缩小了很多,内脏囊肿变小了很多,这就是师父经常讲的“逆生长”吧。另外一个数据来自智能秤。2018年6月6日智能秤评估我的身体年龄为52岁,而我的实际年龄是将近56岁,真像师父所说:练一年年轻一年!
在我身上师父唯一没有实现的预言是,只要我认真打三年拳,满头白发会变黑。现在虽然后面黑了一部分,但离全黑很远。我问师父问题在哪里?师父说我虽然通过练拳“补”了,但讲课等事情还是“耗”太多。我觉得这是一个合理的解释,补的同时还要减少耗。但工作还是要认真做的,改变不了就顺其自然了,白发也挺帅的:)
第二是防身能力提高了。
其实防身能力是否有提高,我并没有验证过。但我相信师父和汪师兄说的,我应该有些内劲了,遇到危险时相信能抵挡一下子。曾经有两次推手时我无意中伤到两位师兄,以至于师父给我说,要注意防止伤人而不自知,“高术莫用”。无意伤人,这是所有打拳超过5000-6000遍的师兄都要注意避免的事情。
汪师兄打过一个比方,练拳架是吃饭,推手是吃肉。我是属于吃饭多,吃肉少的,练得多,用得少。今后要多推手,多吃肉,相信防身能力还会有提高。
除了实战验证,我觉得功力变化也可以从出汗时间和及累不累来感受。开始时打一遍拳就出汗了,现在通常第三遍才出汗。开始打拳时越打越累,现在越打越不累,连续5-6遍也没有疲劳感。推手的时候也是这样,不像开始练拳时那么容易出汗或喘气了。
第三是心力增长了。
2017年9月我曾和邓师兄一起体验禅修。过去从来没有打过坐,但我很快就学会静坐一个小时以上。如果没有练太极,我想这是无法做到的。太极就是动态的禅修。
和以前相比,我感觉心态上更少贪婪,更少恐惧,更多从容淡定,更多快乐喜悦。此外自己对快慢,对力量,对饥饱,对冷暖,对困意等等的觉知能力大大提高了,好像回到了年轻时的状态。还有一个变化:有一段时间(大概是3000-4000遍拳的时候)总想找人比试,但现在没有主动招惹人的气动了,没有汪师兄说的“苕劲”了:)
十个感悟
接下来说说我的万遍拳练拳感受请师父和师兄矫正。
练神意,不练架子。
练太极到底练什么?练架子还是练神意?我过去遇到的老师都是教架子,他们一遍又一遍矫正我身体各个部位的姿势,老师很累,我更累,而且对打拳越来越恐惧。但师父基本上只关心我的状态,关心我的神意,关心我是不是放松,是不是有杂念。
三年多练拳过程中,我有三次因为想做到形似师父而导致膝盖疼,三次都是在师父提醒下通过放松,通过放弃对形似的执念,顺利躲过膝盖疼这个太极杀手。
摆架子是短期可以做到的,只要用力就可以摆出架子,为了摆架子我们往往用力。松和专注的状态是短期不容易做到的,但这才是最关键的。用意不用力,练神意比练架子重要。如果你觉得你的架子不对,这没有关系。师父的架子每天都在变,架子本来就没有对错之分。有没有松下来,才是关键!
松不下来,是因为没有练够次数。
每个人都能从字面上理解松是什么意思。但让身心做到放松,对成年人来说却是一个只有通过系统和持续练习才能接近的状态(小孩子天生是松的,后来逐渐失去了松的能力)。年龄不同每个人通过练习放松全身的快慢不一样,但全身的放松是一个随着练拳深入逐渐完成的过程。
我自己的经验是:打2000-3000遍拳的时候,手,肩,肘逐渐松了。打5000-6000遍拳的时候,腰,胯慢慢松了。打7000-8000遍拳的时候,胸,背逐渐松了。打8000-9000遍拳的时候,膝,腿和脚腕松了。“松”到一定程度,就会感受到没有放松时感受不到的身体各个部位的重量和下沉的重力,这个感觉是“沉”。松的过程中,身体各个部位骨头的形状和相对位置都会发生变化,行拳,走路和动作会因此更省力,更协调,会有更“轻”的感觉。
有一次我问师父,可不可以只学一招,交手时一招致胜?师父说,可以。祖师杨露禅被称为杨搬拦,因为交手时他最常用的是搬拦捶。也许我们练的不应是太极“拳”,而是太极“捶”。拳使用的是胳膊的力量,捶使用的是松沉的透劲。
如果给“松”做一个从0到100的刻度表,我开始练拳时松的程度也许只有10-20,现在可能有了50-60,而师父则接近100。只要继续练下去,就会拥有让自己变得更松的能力和让自己松下来。
练腰胯,不练手脚。
太极的劲道是从腰发起的。腰发出的劲是身体可以发出的最大的劲。师父经常打比方:一根小木棍很容易,一颗大树很难被折断。胳膊像一根小木棍, 腰像一颗大树。所以要着重练习腰胯,不要太在意手脚。通过持续的腰胯练习做到不费力地圆档,开胯和提胯。这让我们看上去力大无比,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能灵活“转|变”。
要单重,不要双重。
“松”之后师父强调的第二个要点是“单重”。要随时把重心保持在一只腿,一只脚,一个点上,而不是两只腿,两只脚,两个点上。双重的姿势像门板,一推就倒,很难保持平衡。单重像加了单轴的门板,被推的时候会转动而不失平衡。单重让我们“灵|活”,让我们随时保持动态的平衡。所以要通过练习做到单重,避免双重。
要中正,不要歪斜。
和单重对应的,是身体的中轴线要保持中|正,不歪斜。单重让我们站得住,中正让我们站得直,圆档|开胯|提胯让我们在转动时也能站住和站直,保持动态的平衡。静态平衡容易做到,动态平衡很难,尤其是从一个平衡状态到下一个平衡状态的转变。
要走圆,不走直线。
太极每一个动作都是走圆与划圈,不走直线。把走圆和划圈的动作连贯起来,就是上下|左右|前前|后后的圆|圈,身体整体就是一个滚动的球。球让我们能够不费力地转|变,时刻保持运动中的平衡。
练整劲,不练散劲。
拳理中有一句话,“一动无有不动”。身体的各个部位要么不动,要么一起动。这个我理解就是太极的整劲,就是一贯性,就是一致性,就是协调性。散劲是局部的力量,局部力量总是弱小的,容易被各个击破。因此要练整劲,不练散劲。
练多手,不练单手。
拳理还有一句话,“相连不断,上下相随”。我的理解是不要练单手,不要停在一个招式上,不要想一下子解决战斗,而是练多手,练后手,练后手的后手,让自己的拳绵绵不断。日积月累,就会像师父的拳那样,有前有后,有左有右,有上有下,有阴有阳,有方有圆,有松有紧,有虚有实,有刚有柔,无中生有,来去无踪,滔滔不绝,无穷无尽…
要相信,不要怀疑。
太极思维是逆向思维,太极的道理和日常道理都是相反的。如果没有足够练习,一个人很难相信太极思维,只有练到一定程度你才会真正相信下面的这些话:
逆生长
练慢得快
练柔得钢
练意得劲
舍己从人
四两拨千斤
用意不用力
不相信太极思维,就练不好拳。这是很多人练不好太极或者放弃太极的根本原因吧。
一定要信,一定要练。练了才会信,信了才会练。
信吧!
练吧!
宁可错练,不可不练。
很多人担心自己打得不像师父,或者害怕拳打得不好看,或者害怕打错拳,就少练拳或不练拳。我建议不要在意像不像,不要在意好看不好看,不要在意对不对,而是坚持练习。我们开始打拳,打得肯定不到位。我打到了一万遍,也还是总感觉不到位。只有打了,才能慢慢体会什么是到位。也只有打了,师父才有机会帮我们矫正。
不管好坏,练了一定有收获,不练一定没有收获。你练的每遍拳都会对得起你。
一个立志
前几天汪师兄让我写个万遍拳的一句话感言。我当时想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古语。把这句话套用到太极拳上就是:“拳中自有美如画,拳中自有万灵药”。
师父常说,太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确如此。太极是一种自然的,健康的,美好的,简单的,专注的,快乐的,利他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太极的生活方式。
2016年7月16日,在“我的万拳路-四象篇”我写到:“我立志做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我立志从现在起最迟两年打到一万遍拳,拿到师父的万拳证。我立志未来30年总共打10万遍拳,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太极人生。”
打一万遍拳的小目标如期实现了。我更大的志向,即“30年打10万遍拳,做一个文武双全的人”,请师父和师兄继续监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