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快
图片发自花瓣App周末到了,在公园里走一走,看到黑暗中手机发出的,若隐若现的微光。
想起了暑假在家时,同样是夜幕落下,外出散步,走到湖边,看到两个小青年蹲在路沿上玩手机,好像是在打游戏吧。
我妈妈感慨,这也算是新一代的“流浪青年”了吧!
晚上不回家,找个有网的地方。一部手机,抵得上公园座椅带给真正无家可归的、那些流浪汉们的安全感。
现在的孩子,现在的年轻人,在物质上,确实不会出现“无家可归”、到处流浪这样的事。可在精神上,在这个层面,上网冲浪,刷网页,玩游戏,用手机从一个软件玩到另一个软件,又何尝不是一种“流浪”呢?他们可能真的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想起一个笑话,在一个村子里问孩子们每天最喜欢做什么事,前几个孩子回答都是“吃饭、睡觉、打豆豆”。问到最后一个孩子,他的回答是“吃饭、睡觉”。询问者反问他:“你为什么不喜欢打豆豆呢?”最后的这个孩子哭了,小奶音带着哭腔回答道:“我就是豆豆。”
当然,这只是个笑话,全村孩子欺负一个孩子,我们看到也都挺不舒服的。对于打架这种行为,我们也都是不支持的。
我提这个笑话,只是想,现在在街上,随便找几个孩子问一下“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我们可能会得到,百分之百这样的回答“吃饭、睡觉、玩手机”。
青春的大好时光,我们都交给了手机,交给了网络。
我们还这么年轻,可我们却在做着,到了八十岁之后,仍然可以做的事。没错,玩手机放松自己这件事毫无技术含量。
为什么现在精神意义上的“流浪青年”遍地都是?为什么我们年轻人要把大把的时间花在玩手机上?
正如黄龄《痒》中歌词写的那样“来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时光;来啊,爱情啊,反正有大把愚妄;来啊,流浪啊,反正有大把方向;来啊,造作啊,反正有大把风光。”
为什么我们可以肆意大胆地把时间挥洒在手机上?因为年轻是我们的资本。
图片发自花瓣App再想一下,为什么不是做其他的事,而是玩手机呢?
因为我们处于“大无聊时代”。我们普遍缺少爱好,生活没有质感。因为社会阶层的相对固化,年轻人前路茫茫,认为即便竭尽全力地去拼搏、奋斗,最后的结果,还是一样的。
还是一样,要么呆在家乡小小的城里,有着一份薪水极低的工作,每天花着极少的钱,付出着很低的生活成本,享受着较低的生活质量。
要么冲进大城市,一个人孤孤单单漂泊,在人心的荒漠寻求出路,在钢筋水泥的铁堡中向上攀爬,苦苦挣扎于生活的泥潭,看着别人的光鲜亮丽,在大城市华美的城堡中一身褴褛。
因此缺少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近几年,“佛系青年”大行其道,“都行,可以,没关系”成为年轻人们的自我调侃。
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十字路口,稚嫩的孩子犹豫着抬起左脚,想要找到回家的路,却双眼迷茫,不知迈向何方。
我心疼这样的年轻人,这些玩着手机的我们,本来应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却活成了现在,如此这般的窝囊样子!
手机的确有趣,脑洞大开、奇思妙想的网络小说,这些快餐式文学,的确是比厚厚的大部头,那些世界名著,古典文学要有趣的多,轻松的多。
那一款款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比如“消消乐”“、“连连看”“、”“王者荣耀”等等等等,都要比上山打鸟,下河摸鱼,在地上打滚玩泥巴,要有趣的多,好玩的多。
一个个社交软件,“QQ”、“微信”“、“新浪微博”等等等等,都要比两个人相对无言,互相尬聊,低头抬头都是那些熟悉的人,要来的方便一些,时尚一些。
那一个个视频软件,那一个个直播软件,电影、电视剧、网剧、小视频等等等等,随时随地,想看就看,想刷就刷,的确是要比那些抱着一部电视机,搬着小马扎守在前面看新闻联播,要来的娱乐的多,有趣的多。
刷新闻时相信大家都看到过“某某小伙,某某女子,因通宵打游戏,或玩手机过度疲劳,突然猝死”这些恐怖的消息。在受到惊吓之后,先是乖宝宝一般爱惜自己的身体,打出“珍爱生命,远离手机”这样的口号。没过两天,手机该玩还是玩,只是在玩手机之余,有了“可乐泡枸杞”“熬夜敷面膜”“通宵结束之后去夜跑”这样的九零后养生方法。
图片发自花瓣App在《朱莉与朱莉娅》中,有这样的台词“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生命里的呼吸”。想来,现如今,手机便是我们每个年轻人“面包上的黄油,生命里的呼吸”。
我们为什么离不开手机?我想是因为,孤独。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更容易感到孤独。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孤独,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无法逃避的孤独。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些人,可以把自己投入进去,可以找到打败这种时代孤独感的办法,获得救赎,这真是莫大的幸运。
愿我们每个人都不再因为孤独,遭到“”手机”的绑架;愿我们每个人都不再因为孤独,把自己放逐在虚拟世界里;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打败孤独感的办法,实现自我救赎。
亲爱的,你低头玩手机的样子,真让我心疼。
愿所有“流浪青年”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 “家”,而不至于,更深夜重,还独自走在寻找公园座椅的路上。
可快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