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域|两位“芝诺”,一匹白马

作者: 白马非马已成斑马 | 来源:发表于2018-01-16 22:11 被阅读0次

我将本文定位为“芝诺骑马”,此“骑”不按先后尊卑排序,只是想表达人马一体,共赴前程。

芝诺“悖论”

爱利亚芝诺“悖论”

早期的自然哲学家对“本原”问题的思考主要的两条线索就是“一与多”,“变与不变”。而“从多中生一,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着可感事物的生成与消亡,这种生成与消亡是个无休止的循环。巴门尼德则认为本原不可能不变,因为它们总处于运动之中,只不过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非存在”而已。“存在”不仅仅是所有事物当中唯一不变的东西,而且也是一切存在着的东西之所以存在的前提。巴门尼德主张“存在是一,多不存在”,“存在为静止,运动不可能”。他的贡献就在于确立了“存在”作为了哲学研究的对象。但是他这种对于自然哲学的挑战,相当于和当时人们的常识相悖,所以受到了人们的嘲笑。作为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则站出来,用一系列的“悖论”做出回应,其意在“将主张万物为多和运动的人的观点推向自相矛盾”。

“二分法”,此二分法非笛卡尔“主客两分”,而是指:

物体的运动总是从一点走向另一点,比如由A点到B点,在AB两点之间有100米距离,若物体要从A点运动到B点,就必须要先完成全程的一半,即完成50米为C点。但是要从A点到达C点则要完成全程一半的一半,即25米为D点,以此类推在AB两点之间有着无限距离,因而永远无法达到目的地。

阿基里斯追龟

“阿基里斯追龟”,在《荷马史诗》当中,阿基里斯是希腊跑的最快的英雄。我们也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但芝诺却证明阿基里斯追不上龟:

追赶者(阿基里斯)与被追赶者(乌龟)同时开始运动,而追赶者必须首先到达被追赶者起步的那一点,例如阿基里斯距离乌龟100米,当阿基里斯到达100米处时,乌龟前进了1厘米。当阿基里斯到达一厘米处时,乌龟又前进了百分之一厘米,以此类推,他们之间存在着无限可分的距离,所以阿基里斯永远无法追上乌龟。

“飞矢不动”,芝诺声称任何物体都占有其空间,不占空间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超出自己空间亦是代表毁灭。

当我们把箭射出去之后,这箭是否在运动?由于这支箭占有自己的空间,而且不能离开自己的空间,因此运动着的箭头实际上并未运动。

不论是与芝诺同时代的哲学家还是我们现代的哲学家都会知道“芝诺悖论”与经验不符,与实际情况也不符。在恩格斯之后,人们通过“运动本身就是因为矛盾才是可能的”做出回应,但是问题还是始终没有得到解答。

白马非马

公孙龙“白马非马”

据《中国古名家言》考证:“倪说年辈,在施、龙之间。上承惠施,下接公孙龙。”后经公孙龙《白马论》一文传世,使得“白马非马”广为流传。

话说公孙龙牵着一匹白马出关,因为当时有规定不让马出城,守城的士兵将其拦下。公孙龙便用“白马非马”的观点与之辩驳,守关士兵争辩不过他,于是他就牵着马出关去了。大概故事也就如此。

在《白马论》中,辩方多次讲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等常识性的命题,并以此对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进行质疑。但公孙龙从来就不否认这些常识性命题的正确性。“白马非马”强调了“马”与“白马”的内涵是不等同的:“‘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白马论》还讲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 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这就肯定了任何事物的“名”即“概念”都具有确定的对象与范围,不同的“名”不能简单等同的,这实际上是讲一个“名”、“实”问题。由属名“马”到种名“白马”的过程,实际就是通过对属名增加特有的属性的限制过程。公孙龙将白马和马区分开来,从而揭示了属种概念间的差异,也说明了“大范围是小范围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小范围是大范围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塞浦路斯岛芝诺

此芝诺为“斯多亚学派”创始人,区别于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斯多亚学派最早将哲学划分为“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三个部分,其中的物理学为基础,逻辑学作为工具,伦理学为目的。斯多亚学派在认识论上坚持的是“感觉主义”,芝诺认为“始于感觉的表象必须加以理解与把握才能够成为真理”。他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感觉”是一只张开的手,“同意”是半握的手,“理解”是一只紧握的拳头,“知识”就是这只拳头为另一只手所握住。

早期的斯多亚学派反对古希腊时期的“理性主义”,主张在认识问题中诉诸于“感觉经验”。但在伦理学问题中,坚持着理性主义。在物理学中,斯多亚学派的基本概念源自于赫拉克利特的“火”与“罗格斯”,还有阿那克西美尼“气”的观点与亚里士多德“形式与质料”的思想。逻辑学也是承袭了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观念。

斑马

后记

我将两位“芝诺”与“一匹白马”看似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是想表达“芝诺骑马”的意义。不论是芝诺的“悖论”也好,还是关于公孙龙所谓“诡辩”的争论也罢,都体现出了思考的艺术,也是我哲学兴趣的开端。我们都会知道,用“行动”可以做最好的证明,可以反驳“悖论”,破解“诡辩”,但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理论需要理论上的批评”,我想这也是思想的魅力所在。学习哲学当中,好多哲学概念与名词和我们现在广为传用的相同词句,其意义也许大相径庭,这也是我将“两位芝诺”放于一起的用意:严谨治学,切勿滥用。

归根结底,不论是两位芝诺还是公孙龙,都是骑在了前人“智慧之马”上,他们与马合二为一,又成为后人“智慧之马”,我们为何不乘着历史中的“大马”,使自己成为斑马呢?

相关文章

  • 哲学视域|两位“芝诺”,一匹白马

    我将本文定位为“芝诺骑马”,此“骑”不按先后尊卑排序,只是想表达人马一体,共赴前程。 爱利亚芝诺“悖论” 早期的自...

  • 超验之美 -- No.3 跑不死的阿基里斯

    一、芝诺悖论 哲学家芝诺留给后人几个著名悖论,被后世哲学家、数学家反复把玩,哲学家里说了大实话的,只有康德。但是实...

  • 20190205 今日思考 知识的“多与少”

    芝诺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假期中读到一篇关于芝诺的圆圈理论,感觉很有意思: 芝诺认为人知道的越少,越会认为自己懂的更多...

  • 《如何辩证的看待哲学上的现象与本原之间的关系?》

    正题 《如何辩证的看待哲学上的现象与本原之间的关系?》 辩 说到“辩证”必然要提及芝诺。芝诺,辩证法的奠基者,爱利...

  • 2018-06-13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曾经问过他:“老师,你学识渊博,知道的事情那么多,为什么还经常怀疑自己的答案呢?” 芝诺回答...

  • 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曾经问过他:“老师,你学识渊博,知道的事情那么多,为什么还经常怀疑自己的答案呢?” 芝诺回答...

  • 知不知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曾经问过他:“老师,你学识渊博,知道的事情那么多,为什么还经常怀疑自己的答案呢?” 芝诺回答...

  • 芝诺悖论(一)

    芝诺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 这些悖论中有一个著名的是:...

  • 为与学读书写作站:关于对“芝诺的圆圈”与“《师道》的成长之道”的

    分享今日不经意间所读所思。 01 芝诺的圆圈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学识渊博,但他经常怀疑自己的知识,搞得他的学生们...

  • 2019-03-06

    芝诺 他是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在哲学思想上就是为了证明老师巴门尼德的基本观点。巴门尼德和克塞诺芬尼都认为世界本原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学视域|两位“芝诺”,一匹白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pj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