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一条通往乡间的小路中,只要出现一个行动不便的人,后面总会跟着一群不懂事的小孩子肆意地嘲笑,甚至还有侮辱性的模仿。
小孩子们对残障同学的嘲笑
有人说孩子的一举一动往往体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不止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对残障人士有看法的大有人在,人们甚至把残障人士的“缺陷”作为生活的调味剂加以调侃。那么,为什么人们喜欢给残障人士“贴”负面标签呢?
1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残障人士,即使有,大多数也是以下几种情况:
在马路上遇到沿街乞讨的残障人士;
某某放弃一切,数十年如一日地照顾残障家人;
残障人士生活艰难,依靠政府救助度日……
长此以往,残障人士在人们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就是这样的:残障人士没有独立生活能力,需要家人照顾,需要政府和社会救助,会给别人带来负担。
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定型效应”,又叫“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其实这是一种无视个体差异的固有认知。
刻板印象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奥特·阿伦森在《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说道:“如果我们因为受刻板印象的蒙蔽而无视一群人的个体差异,那么这样的刻板印象就是就具有潜在的危害。”
人们对残障人士的刻板印象就具有潜在的危害。一见到残障人士,人们就依据以往的经验和认知,想要对他们做出某种解释,使他们具有某种意义。所以,人们会自动给他们“贴上负面标签”。在他们看来,残障人士就等同于拖累、负担,这种刻板印象根植于他们心中,就会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见。
社会偏见
2
大多数人对于残障人士都是一概而括,以偏概全地认为身体残缺和性格残缺是等同的,因为他们身体残缺,所以性格不好,脾气也不好。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这种感觉,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他的品质特点。
晕轮效应
人们对残障人士形成的“晕轮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是刻板印象的延续。人们可能之前遇到过性格不好的残障人士,由此形成负面印象。在以后遇到残障人士时,人们就容易只看到他们身体“残障”,以往的经验在人们脑海里自动形成了残障人士性格“残缺”的特点。
其实这是人们受到了知觉表面化、片面化的影响。人们对残障人士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没有进行全面了解。特别是人们平时与残障人士接触不多,掌握的信息少,常常会根据一些表面现象做逻辑推理。所以,人们喜欢通过残障人士的外表来知觉他们的性格和内心,认为他们“身体残缺”,也必定是内心阴暗、性格残缺。
人们对残障人士的指责
“标签”的负面影响
人们给残障人士“贴”负面标签,不仅仅限制了自己的认知,还给残障人士套上沉重的枷锁。并且,这些负面标签阻碍着残障人士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在社会学的视角下,完整的人意味着能够参与社会交往、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在标签化的社会发展中,残障人士参与社会交往和价值实现的机会和途径被无形削减和堵塞,他们常常被置于封闭的、与社会隔离的发展状态。在无法有效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下,残障人士的价值也无法实现和进一步扩大。导致他们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无法扮演一个完整的社会人的角色。
残障人士被“隔离”
去掉“负面标签”
从定义出发
200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其中对“残疾”的定义是:残疾是伤残者和阻碍他们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的各种态度和环境障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这一定义将“残疾”理解为是环境障碍和社会偏见的结果,标志着人们对待残障人士的态度和方法发生了"示范性转变"。
联合国LOGO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残疾人报告》中对于“残疾”的定义是:残疾(功能减弱或丧失)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这一理念将“残疾”理解为一种状态,是对“残疾”的去标签化。
世界卫生组织LOGO
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所有人都会存在“残障”状态,比如受伤、年老、怀孕,包括提着大件行李、抱着小孩等等。“残障”不是少数人的特殊经验,而是人人都会面对的问题。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普适的经验,只是每个人发生的时间不同。
“残障”状态
脚部受伤
老年人行动不便
提着大件行李
怀抱婴儿的母亲
因此,社会文化和社会资源都应该考虑到所有人的需求,尽可能扫除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固有障碍,以支持所有人更好地得到发展。
完善无障碍环境
由于每个人都可能处于“残障”状态,所以无障碍环境是保障每个人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而不是残障人士的专利。另外,完善的无障碍环境可以让残障人士独立工作和生活,不需依靠政府救助,而且他们还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以知更鸟的同事——“轮椅达人”张健为例。他每天上班需要出家门,上街道,乘坐地铁,进办公大厦电梯,最后到达办公室。如果在这过程中有一个地方没有无障碍设施,或者无障碍设施做得不够好,他进行独立工作就会受到阻碍。
“轮椅达人”张健
由此可见,无障碍环境是否连续、完整,直接关系到残障人士能否独立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因此,在健全、完善的无障碍环境中,所有人都是健全人。
促进融合教育
尽管平等、保障残障人士权利等理念不断被提及,但他们的边缘弱势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归根到底,还是融合教育做得不够好,融合教育的观念屏障有待破解。一些家长,甚至教师都很排斥残障学生,认为他们不应该和健全儿童一起学习。这说明,融合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特殊教育专业领域的问题,还与整个社会文化紧密相关,还需要全体共同努力。
融合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即通过融合教育建构一个融合的社会。所以,融合教育不是某个人的事情,而是与社会上所有的公民息息相关的事情。
只有促进人们对融合教育的认同,提高人们对残障人士平等权利的认知,才能真正撕掉贴在残障人士身上的负面标签,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的共融社会。
人人平等
参考文献
[1]彭兴蓬.残疾人的身份认识及其标签分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6(12):74-76.
[2]赵人杰. “晕轮效应”须防范[N]. 人民武警报,2018-07-22(002).
[3]望星.《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五周年:每个人都可能身处“残障”状态[N].南都观察,2017-08-01.
[4]庞文.我国残疾人融合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7(04):35-43.
编辑:吴映丹
感谢知更鸟同事张健提供的个人图片
知更鸟无障碍出行(The Robins)
是一家有效结合商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的社会型企业,
致力于发展一个安全、便捷、愉悦的无障碍旅行平台。
我们的使命: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有尊严地自由出行;
我们的愿景:创造一个全球无障碍的出行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