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不夸张,毋宁死”的时文套路,我先在开头,用华丽丽的舞台腔,手按胸口,含着眼泪,声情并茂地念出开场白:“于千万人之中,不早不晚,遇到的,恰好是你。幸亏我们都够倔强,幸亏我们都没放弃。这一场两个人的战役,我们都赢了。”
是的,这是两个死心眼子的博弈,对峙了整整七天,居然收获如此完美的结局,过瘾!
这七天,也是我加入简书一年来,在写作方面,最艰苦、最投入、因而收获最大的一次。
第一天,收到微信,简书心理专题主编小仙女推荐名片给我,贰阅心理图书与简书合作,策划出版一本心理专题合集,何编辑(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治疗专业的研究生,专业心理咨询师),向我约一篇稿子。
来简书一年多了,成绩寥寥,现在居然有这等好事!贰阅图书曾经策划出版的武志红系统,在心理图书市场,影响力相当大!我被天上的馅饼砸得昏了头脑,根本来不及去想:自己一个中文专业出身、仅仅考了一个二级咨询师证书、仅仅凭兴趣摸了点皮毛而实际并未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和对方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所谓无知者无畏,于是我笑咪咪地,当场答应了。
何编辑先给我一份策划案,洋洋洒洒几千字,介绍这本合集的思路、选稿标准以及各个章节的侧重点。因为简书作者风格迥异,各有特色,为了便于合集的呈现形式更有效果,所以选了认知疗法,简单地说,认知疗法的主要特点是:浅显易懂,疗效快,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一个人的看法,帮助他活得更自在舒服一点。
看完之后,我已经笑不出来了,太专业了!整体思路清晰,各个章节既是独立的,又有整体的呼应和有机统一,老北京八大件或者什锦拼盘的感觉。
何编辑很高兴:“啊,真聪明,你一下就看明白了!”
可惜,知易行难,下班后,打开电脑简书,对着一百五十篇文章发愁,选哪一篇呢?
“平实,真情,围绕一个亲身遇到或感受到的认知改变的观点。”好吧,把这个标准抄写在白纸上,先选了十篇,一个一个往上套,最接近的一篇是《不如怜取眼前人》,清明节给奶奶上坟的一段经历,以及此事带给我的巨大的冲击和感悟。
半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赶快搬出家里所有的心理学书,嗯,也只有可怜的七本,还是前年考证的时候买的,后来很少看,现在只能够临时抱佛脚,一本本翻,找到认知疗法的部分,折页,用铅笔画,然后,开始噼里啪啦往文章里摘录,嗯,就是生搬硬套啦!这是最简单粗暴有效的办法了。
一个小时过去了,感觉已经比之前的文章好很多了,于是,简书链接发给何编辑。
第二天,没有动静,那么,是侥幸过关了?咋心里一个劲发虚呢?
第三天,何编辑的评语来了:“情感真挚,文笔细腻。但是,前文的铺垫过长。我知道你本身不是心理学专业,难为你了,当下,需要你把相关知识研究得更透彻,然后,试试夹叙夹议的方式?”
晚上我修改了整整两个钟头。写惯了散文的我,喜欢把“我”隐藏,仿佛主帅调兵遣将,自己是不用出场的。我喜欢用事实说话,用细节传达情感营造意境,一草一木都可以暗示、渲染或者寄托我的悲伤,而不是直接跳出来,对读者说:“我很难过,我很悲伤。”也就是说,以叙事为主,连抒情都是间接的,很少直接抒情,议论就更少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篇好的叙事散文,才能够文字淡而情感浓,才能够于无声处听惊雷。
而现在,恰恰是要把我最喜欢的那一部分,压缩掉。我与奶奶感情极深,给她扫墓的前后过程,我细致地记录,也是对她的一种缅怀和纪念。就像《背影》,如果把爬月台买橘子那一段压缩掉,《背影》还是《背影》吗?
这样一边纠结着,一边修改着,感觉自己似乎分裂了,一个是任性的孩子,坐在来访者的座位上,跺着脚大喊大叫:“不!我不要嘛!”一个是耐心的咨询师,坐在左手边45度角的座位上,微笑着,轻声轻气:“加油,别怕,试试看。”
第四天,上班路上,把链接发过去,何编辑很快回复了:“美文情感过于深刻细腻,感性居多,冲淡了理性层面的调整,即看法的改变。事例不可沉溺其中,而是当个引子,最终服务主题。文笔很好,在这样的磨合中,一定能调整成很棒的心理学美文,我看好你!”
昨天因为改稿子太晚,没睡好,而我一旦睡眠不足,就会眼睛浮肿,就会像一只饿了一整天的流浪猫,极易被激怒而乍起全身的毛。
这段话像打火机,心里的火苗按捺不住,焰腾腾往上冒: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吗?!拉倒吧,姐不干了!
我很快在对话框里写了一句:“专业有限,我放弃了。”
可是,真的就这样放弃了吗?这两天恶补认知疗法,特别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ABC,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
此刻,ABC各指什么?我自问自答:编辑否认我的文章,是外在事件A,我的愤怒,是负面情绪C,中间的B,是我的不合理信念。
我有本职工作,业余时间写作,图的是先把自己写爽了。遛个狗,摘朵花,缝只包包,烧个小菜,看场电影,听段音乐,逛逛博物馆,见见老同学,吹了股大风淋了场小雨……完事之后,打开电脑东拉西扯,整出一篇散文来,好玩!
如此信马由缰惯了,想写啥就写啥,别人谁都管不着,从来没有受过什么规矩框框的束缚。因此,对于这种修改,我习惯性抗拒,觉得简直是吃饱了撑的,这么自讨苦吃,一点不好玩!我又不靠写作挣钱为生,这么折腾自己,没必要!这是不合理信念之一。
作家艾芜说过:“写作还有一个过程,就是修改过程。修改时,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上去吹毛求疵,冷静地修改。”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其次,所谓工作忙,专业有限,都是懒惰的借口,都是赖在舒适区的挡箭牌。这是不合理信念之二。仅仅是修改一篇文章而已,又不是去诊治一个棘手的来访者,难度并不大,我所学过的知识,足够应对。
如果真的把这条微信发出去,以后会不会后悔?肯定会的。“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一想起那些后悔的事情,梅花就落满了南山。”
于是,我删掉了刚才的微信,改为:“好,我另外写一篇吧。”
奶奶是我的阿克琉斯之踵,既然不能过多触碰,索性放弃。这一次,我很快做出了选择:简书心理玩卡不卡写的一篇文章,掐头去尾,起了个新标题《再破烂的爱,都能够修复》,记叙了父亲在我住院期间,因为看见我微信上的一篇文章产生误会而发火,我在短暂的委屈和愤怒后,努力和解,用了一个月,连续在微信发布七篇不同风格的诗文,终于打动他,获得他的原谅和支持。
第五天,收到回复:“沐沐,坦诚讲,我被感动了,为你在修复父女关系的努力和用心。这篇文章的基调,已经很贴近书的整体风格。需要调整的是:合理情绪中的A,是父亲指责你的文章,还是对你手术的冷漠,还是同时包含双重打击?开头的对话部分,简洁一点,概括介绍即可。分析B不合理信念时,表述太理性了,和整篇文章细腻温柔的气场不够和谐,文字需要更柔软一些。结尾缺少一句包圆的话,收束总结全文不够有力。我把这些地方都标红了,你重点看红色部分。”
专业、认真、严谨,我心服口服。素昧平生,没想到人家如此尽心尽力,如果文集里每一个作者都像我这样,那么,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真要累死了!
以上,是我概括性的表述,实际上,何编辑始终在给我打鸡血:
“很高兴成为你的第一位读者,我们一起加油!”
“从你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认真的做事态度,开放的心胸。”
“文字中的真情实感,非常打动人。我个人很喜欢这种文风。”
“加油!越来越好了!改善已经非常明显!”
“悟性和天份很高,更难得的是能像海绵一样吸收别人好的部分,这样一定会超越许多人!”
……
我这个低自尊的人,惯性思维是退缩、自我否定和贬低,现在,一次次正面激励,像魔镜一样,让我看见了自己令人惊喜的美好一面。
最后一次的修改,我用了星期六的整个白天,先把红色标注部分,一点点疏通调整,再把全文朗读一遍,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句话一句话地磨,务必保持整体的气场和谐。
文章的结尾,本来只有一句话:“我知道,我赢了”。就匆匆结束,这是我虎头蛇尾的老毛病了,开头攒着劲儿,兴致勃勃,写着写着就不耐烦了,匆匆结尾拉倒。怎么才能够把它改得更全面、更优美、更有力呢?
唐代诗人卢延让《苦吟》“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我没有胡须捻,只好揪头发,满屋子里乱转,喃喃自语。
陆机《文赋》描写精思熟虑的写作状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可是那鱼儿迟迟不上钩,鸟儿也仍在天上乱飞。
苦苦思索,终于,灵光乍现:“我知道,我赢了。在这场一个人的战役里。尽管它只是与爸爸关系修复的漫漫长路上的一个起点,但是,我庆幸自己终于主动迈开了第一步,我相信,只有爱,才能唤醒爱,如同地底下沉睡的精灵被唤醒后伸出神奇的金手指,所有支离破碎的亲密关系,所有疼痛的陈年旧伤,终将被一一修复。”
第七天,最后一稿发过去,我已经自信满满,果然,何编辑只有一句话:“太棒了!”
好吧,我知道,我赢了,上帝创造世界用了七天,我用了七天修改了一篇文章,克服了懒惰、焦虑、冲动、消沉逃避……一系列的坏习惯,仿佛也创造了一个文字的新世界,并且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自我。这七天的精雕细琢,超过一年来散漫而粗糙的写作。
木心先生《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写作也是如此啊,要诚诚恳恳,写一篇,是一篇。
再次感谢简书心理专题的小仙女主编,再次感谢贰阅心理的何编辑!
《再破烂的爱,都能修复》 http://www.jianshu.com/p/c53e1e63fe84
![](https://img.haomeiwen.com/i1946080/354401fd29e8c9b8.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