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淘气让人头疼,孩子的稚拙言行又给人们带来很多乐趣。
给孩子何种颜色的生长环境,他就在何种颜色的环境中生长。孩子没有选择的意识,对成年人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耳濡目染,有意无意的全盘接受。父母是孩子的天和地,生命是父母给的,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孩子会铭记一生。孩子知道父母生气也会爱自己,父母和孩子生死相依,不离不弃,没有父母的爱,孩子会感到孤独、恐惧、无助。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要求和管束,孩子们有条件的接受,因为孩子们不担心祖父母不爱他们。祖父母不爱他们,还有父母的爱呢,谁也不能推倒父母这座大山。父母的权威,父母爱的力量,高于祖父母。祖父母是和孩子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是江河山丘,亲如父母,孩子对于祖父母更多的是情感的相互依赖。
乖爸乖妈的话说一不二,乖和石头不敢不听,能立刻终止父母不允许做的事情。姥姥姥爷说的话就不那么具有威严了。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乖和石头对姥姥姥爷的话分几个级别对待。陪他们玩儿,听7成,另外3成是讨价还价的。买玩具时话全听,限制他们活动时,勉强能听5成话。
有一次,乖乖突然对我说:“姥姥,爸爸妈妈打我,跟我嚷,我不生气。姥姥姥爷打我,跟我嚷,我就生气。”
乖乖偶尔说的这些话让人感到扎心、难过、自责。孩子的眼光是有界限、有层次的,不要认为孩子无知不懂事。面对顽皮淘气的孩子,谁能一直保持温和的好脾气呀。碰到乖和石头不听劝,我说话时常常会声调很高,情绪很差,把烦躁不安的情绪带给孩子。乖和石头在我身边的几年时间,经常遭到批评,不得已也会挨几下打。乖乖对父母之外的家人的管教,有认知和感受,但很少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乖乖跟妈妈说:“姥姥说话声音大,我跟姥姥说话也声音大。妈妈,我跟你小声说话啊。”
孩子的眼睛纯净透明,人与人之间远近亲疏,孩子看得十分明了。父母哪有那么多时间跟孩子们打交道啊,孩子跟在长辈身边,对父母和对祖父母的态度有很大不同。祖父母对孩子说话和气,孩子感觉温暖,因为淘气被批评,孩子心里就不舒服,把父母与祖父母作比较。
孩子的眼睛里有很多大人忽略掉的、不注意的、不易捕捉到的信息。大人不给他们与大人对视交流的机会,他们就仰起头来看这个世界发生的、存在的,消失的、毁灭的,自然的、人为的,等等等等大小事情,成人世界的一切都在孩子的眼睛里。大人的面部表情,是孩子眼中的晴雨表,孩子随时都在关注有没有变化。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他们天生就是小小的心理学家,小小的外交家,小小的观察家,能够揣摩祖父辈和父母辈的心理,以不同的心态跟父母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打交道,时时处处都在研究父母家人的心理活动。
在老师面前,孩子又表现出与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相处时的不同心态。老师是外来者,跟孩子没有亲缘关系。老师说话时语气平和的规定不能做这,不能做那,平和中带着严厉,犹如大老虎大灰狼站在面前,让孩子感觉不听老师的话,不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大老虎大灰狼就会吃了他们。他们惧怕老师的不怒而威,本能的要保护自己,不敢顽皮淘气。
老师面带笑容告诉孩子能说什么,能做什么的时候,孩子怀着不能说错话,不能做错事的心理,接受老师传授给他们的一切,并奉为信条。
老师在幼儿园告诉孩子们:“不能玩儿打打杀杀的游戏。”
乖和石头回到家放松的拿起“金箍棒”互相追打的时候,忽然想起老师说不能玩儿打打杀杀的游戏,乖乖会放下手里的金箍棒,对石头说:“石头,不玩儿这个游戏了。老师不让玩儿打打杀杀的游戏,跟姥姥玩儿过家家吧。”
老师在孩子心里是一把尺子,是一条界线,是一片海,是一座山。偏离了孩子认同的路径,老师会背离教育的初衷。脱离了老师指引的路径,孩子会异样生长,会走一些弯路。父母的言谈举止,涵养素养,影响孩子怎样做人做事。老师的人格魅力,修养学识,善心爱心,影响孩子成长,成才,成人。
父母的责任是养、育,老师的的作用是管、教。父母和老师的修养好,眼界高远,博学多识,懂得孩子的心理,给孩子成长需要的沃土和良田,影响,管束,教育,培养,多措并举,促使孩子健康快乐的长大成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的父母和老师是合格的,也是孩子们喜欢的。
成人站在孩子的高度说话办事,理解他们的想法、玩儿法、做法,与他们一起发现未知的一切,会和孩子成为朋友,孩子会听取大人的一些建议。成人不能俯下身来跟孩子交流,孩子就仰起头来观察成人的言语行动,探索研究未知的一切。仰视有代价,也有成果。世间的美好和善良,污浊和邪恶,给孩子一长串的赞美、疑问、影响和教化。
孩子脱离母体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就是一个具有人格和尊严的独立个体,成人却始终认为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大人的保护,认为孩子只是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当孩子仰起头来观察、了解这个世界,想要与成人交谈他们看到的各种现象,听到的各种话语,产生的各种疑问时,父母、家人、老师的关注点,与孩子们完全不同,也不会听取孩子的言谈话语。
孩子观察到的世间万象,引不起高于孩子高度的人们的注意。人们给孩子的定位永远定格在懵懂、年幼、无知,需要父母长辈庇佑的小屁孩。我的眼前经常有父母牵着子女的手,昂头疾步向前走,子女或仰头四望,或回头找寻的画面。孩子在张望什么,在找寻什么,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想知道。
噢,孩子的世界哪一天能被成人世界所接纳,能让成人站在孩子的高度看明白,看透彻呢,谁能说得清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