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我开始反思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走过的弯路,检讨教学中的失误,清点自己所做的错误判断。因为人记住教训的能力比吸收经验的能力略强,所以我一直想写一本《我的教学失误一百例》,把自己的教训告诉同行,提醒别人少走弯路。这些失误,有些是我的知识结构先天不足造成的,有些是疏于学习造成的,有的则是我性格中的自以为是造成的,但是我是不能原谅自己的,是未经过思考而“随大流”这种盲从造成的损失是最大。
回看20年语文教革的大致经历,很吃惊,竟然出现过那么多的理论,概念与术语,好像两三年就有一波,要是不动脑筋,正可以随波逐流。有这么多的新东西,本是好事,“文革”的折腾平息后,理论界的拓荒者做了许多探索,一些先进的理念被引入语文教学。然而说不清是为什么,有的经验被一些嘴念上几遍,就歪了。北京话“玩什么糟蹋什么”抨击的就是这种现象。
远的不说,就说前些年一哄而起的“研究性学习”,我尚未理解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课,尚未了解它与现行的课堂教学的关系,说时迟,那时快,已经一级一级布置下来,一下子冲到我的办公桌上---学校已经把课表排出来了。去问学校领导,回答是“上面布置的”。每位教师要负责带三四个课题。因为有人又鼓吹“课程超市”,即“学生要学什么教师就要能开什么课”(因此我们觉得这个年头教师也快要与小老板地位相当了),有位学生就“自选”了一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课题,全年级就他一人选,又根据“只要有一人选,教师就得指导”,于是我不的不单独辅导。问这位同学:“你是怎么想到要选这个课题的?”回答说:“因为我各科成绩都不错,就是语文学的最差,所以我选了这个课题。”这个回答令人绝倒,看来他是把“研究性学习”当成“补课”了。
事情还没完,“研究性学习”提法才传达个把月,众人还摸不着边际,就有报道介绍某学校“在教学中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再过一个月,就有学校在全市开了“研究性教学”现场会,又过一个月,就有学校竟然办起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览会”,请大人物莅临指导,又有的学校一连出版四五本经验介绍.......天哪,当时我的感觉是:快告诉我革命党在哪里,我就要去投降革命党了!---我抬头想看看北斗,可是满天流星雨,北斗南斗东斗,西斗指得乱七八糟.......
认认真真把人家的展览成果瞻仰了一下,才知道所谓搞教改就是比胆子,人家的胆子真是太大,想象力也丰富,见什么吹什么,想怎么吹就怎么吹、有的学校,校长的酒量大于工作量,胆量又高于酒量,各个都像牛皮大学毕业的,什么都懂,什么都敢坚决地干。更重要的是永不言败,所谓”改革没有不成功的,经验没有不宝贵的,成绩没有不巨大的”其他如“积极投入”“勇于探索”“克服困难”,则是永久不变的统一包装。很有价值的东西,被这些嘴一吹,真的有点狗恶酒酸,弄的想干事的人也不想尝试了。果然,一哄而起的每星期两节“研究性课”,三个月后就一哄而散,再也不见提起。有的老师说,本来一直注意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意识的,给这么一折腾,弄得不知所措。“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终是而已。
有些在教学科研上很有见地的同行说起,多年摸索,有点体会,也不大敢介绍,生怕被牛皮将包装鼓吹,去折腾人,害人,也怕被吹牛家把好好的东西糟蹋到一文不值。
“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这是智者的叹息。
跳蚤体长仅两三毫米,额款式一次能跳20厘米高,30厘米远,堪称动物界的冠军。然而跳蚤毕竟是跳蚤,如果被误作龙种,那就得对盲从的人说一声“活该”。
读后感: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的各种折腾一直不断,这其实也是一种必然。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的属性所决定了,附属于国家机器,没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容易产生那种“学大寨”的风气,我们的“形式主义”从来就没有消停过。
不由得想起“高效课堂”的这一阵强风,一直还没有消停。来的时候来势汹汹,气势恢宏,开大会,搞培训,搞试点,.....结果到了最后,除了浪费了海量的纸张,还能有有什么收获。从座位的编排的改变,又还原。这种典型的行政性的课改,完全无视教育的现实,也不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强行的推进,最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只要是思想和体制没有变化。我还是坚信,类似的事情还是会层出不穷的,折腾来,折腾去,除了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有金钱,还是会一无所获。其实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的洗礼,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已经显现的十分明显了,我觉得上上下下其实稍微明白一点的人都能看出问题的所在。但是为何还是没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呢?这个倒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关于教育中的问题已经说的太多了,其实已经有了很多有着教育理想和情怀的人一直在做着努力,只是由于这样,那样根深蒂固的做法和思维,还有一些利益的问题。一直也无法从根本上来改变,从我个人一直以来的看法,在短时间内还看不到有什么很大出路。还是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有些真理被实践不断的证实,当问题和矛盾不断的加剧的时候,当人们的思想观念能够发生变化。当人们都能独立思考,都能觉醒的时候,那么也就是变革来临的时候。
其实作为教育工作者,个体的反思也能促进工作的转变,如果每位教师都能突破自我,也许自下而上的变革也是能够去有所作为的。只是在大环境中,也许还是只是一少部分的教师能看到问题的所在,并能够去思考,去改变。那么,我们也该思考一下我们作为教师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是什么?至少不应该“同流合污”吧。
教育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根本希望之所在,而“形式主义”是必须根除的顽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