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迷城-喀赞其

作者: 萨妮的小天地 | 来源:发表于2017-09-11 20:56 被阅读31次

出差多的时候,总是一觉醒来,不知道身在何处,从窗户望出去,一片高楼林立,一时恍惚会不知道是在哪里。

总觉得现在的城市没有魂魄,大家都是多胞胎兄弟,长相相似,气质雷同,如果不是特别记忆,在哪里都没什么分别。

这样想起上海来,如果没有衡山路、武康路、平福路和沿途的红色小洋房,这个早就五大三粗的城市哪里还有十里洋场的熟女味儿,摩天大楼和宽阔的马路是城市的地标建筑,可让上海刻骨铭心的,还是那些悬铃木葱葱郁郁的小马路,那才是上海的气质和底气。

又想起苏州来,园区的规划之美和新区的日新月异,和深圳比较起来,总有一些相似的气味儿,但如果到老城区,吴侬软语、小桥流水和粉墙黛瓦的身姿,总不会和哪个城市混在一起,这是苏州的底色和气质。

没有气质的城市,就和人一样,过目就忘,没办法去怀乡。

曾经在维多利亚港,夜晚的两岸灯火辉煌,可我还是在恍惚中,觉得是在上海的外滩黄浦江。曾经在合肥,看着交错纵横的高架路,以为是在郑州。甚至我可以把杭州当做厦门,如果不说西湖的话。

我确实有眼盲症,可我从没把关之琳当成王祖贤过,她们实在是各有各的美,怎么都没办法混淆在一起。

我们的目的地里,本来并没有喀赞其。

从霍尔果斯出来,我们准备直奔那拉提,这个草原的名气实在太大,相传是可以直接秒杀其他草原,基本属于这里来过了,其他草原去了也没多少意义的那种。

途径伊宁的时候,做为伊犁州的省会城市,本没有想到有什么特别值得去的地方,至少在来新疆前搜到的所有攻略里,没有看到任何有提及伊宁的内容。

我们准备绕城过去,节约时间。

但在绕城的环城路上,意外的看到了一个伊宁殡仪馆,按道理说这是相当晦气的地方,大家都避之不及。

但殡仪馆却建造的像个博物馆或者清真寺,米黄色的外墙,白色的圆顶,非常有异域风情。简单点说,就是和我们看到的其他钢筋水泥建筑,非常不同。

这里是维族人聚居的地方,殡仪馆旁边,就是维族一条街,里边都是蓝色、紫色、绿色和黄色的建筑,我没想到,维族人这么热爱色彩缤纷,并且到了这样绚烂的程度。

随便在网上搜了搜,喀赞其就出现在了页面上。

当机立断,到喀赞其去。

一个中世纪迷城,就这样猝不及防的到了眼前。

裹着各色头巾,穿着色彩绚烂连衣裙的维族妇女,戴着白色小帽,穿着白色长衫,叼着烟嘴的维族大叔,还有赶着马车的维族大爷,街边一字排开的蓝色和黄色建筑,精雕细刻的门梁,斑驳的蓝色大门已经可以看到木头的颜色,挂着的各色马具,以及圣洁的白色大清真寺,这里难得的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古色古香的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生活在这里的人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服装和生活方式,据说《追风筝的人》曾在这里取过景,这里的伊斯兰风情,不亚于阿富汗或者土耳其。

说是景区,其实就是老城区,在大拆大盖的热潮中,得以保存下来的一块老式风貌之地。

也幸亏有了这块老城区,伊宁才成为伊宁,才够得上成为“维吾尔族自治州州府”的称号。

有关喀赞其的历史,简略说就是大概一百年前,这里其实是有名的汉人街,近四千汉人在这里聚集成集市,做南来北往的生意,是丝绸之路上非常繁华的地方。有卖马具的,卖水的,卖丝巾的,车水马龙,相当热闹。汉人在这里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生生不息,造就了喀赞其的商业文明。但后来遭到当地维族的嫉妒,疆独分子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一夜之间血洗汉人街,从此之后,就成了维族人的地盘,至到现在,喀赞其还被称为没有汉人的汉人街,据说伊宁当地的很多汉人,也比较少来这个地方。

这里曾经是铸锅、打水桶、建囊坑、制箱子、做皮鞋还有手工打制哈萨克人需要的马鞍等手工业为主的地方,如今,这里的部分维吾尔人,仍然继承着祖业,并以此作为生活的手段,街道两边,几乎都是卖各种手工艺制品的商店。这种古老、朴实、原生态,仍然是喀赞其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伊宁不同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志。

喀赞其门口的陕西大清真寺,已有200年历史,非常庄严肃穆,我们去的时候,过了礼拜时间,不让进去,也不给参观。

但要说喀赞其的特色,就一个字:蓝。

这里的民居非常具有中西亚特色及“塔兰奇”传统文化风格,对蓝色非常偏爱,外墙、屋顶、门板和窗棂,到处都是蓝色,因为年久失修,很多门板和窗棂以及外墙颜色都脱落了,或者触摸过多,都露出了门板里木头本来的颜色,但那剥落中流露的怀旧感,一点都遮盖不住整个建筑的精致和纯净,就像蓝色的本质一样。

如果走进当地居民的庭院,他们大多房内都铺有民族特色的碎花地毯,地板、房顶和墙壁以实木结构为主,长长的餐桌旁铺着坐垫,壁柜里面放置着大量玻璃制品、茶具和水晶制品。除了古老的纯木结构民居,喀赞其还有各式砖石结构的院落,或大或小,但大多都种植花草、蔬菜,搭了葡萄架子。除了参观他们的庭院,还可以吃他们准备的各色茶点,他们的待客礼仪和习俗,还是传统的维族习惯,一点没变。

维族妇女都非常勤劳,很多还主要以照看家庭为主,所以你才可以在喀赞其街头,看到很多戴头纱穿长裙的维族妇女,她们一早上就起来收拾院子,准备一家人的早饭,照看孩子大人,只有那些接受了正式教育,有了一技之长的维族女孩,才能走出家庭,在社会上谋取工作。

这在其他城市很难以想象。

距离喀赞其不远的新华路上,有伊宁最大的清真寺:拜都拉清真寺。

一个通体白色,有着高耸的门楼和宣礼塔,穹隆式屋顶的美丽建筑。它是伊宁最大的清真寺,据说是一位来自土耳其的著名大毛拉,看到寺庙雄伟壮观,特冠以“拜都拉”之名。“拜都拉”意为“天房”,是穆斯林朝拜的神圣之地。

另外,在喀赞其,最不可错过的是一定要尝试手工冰淇淋和加冰的酸奶。坐在太阳伞下,看着身着传统服装的维族人来来往往,周围的吃冰人,都带着头巾或方帽,赶着马车的维族大爷不时的边上唱上一曲,满大街蓝色的美丽建筑,马具店的老板娘正在门口闲聊,对面陕西大寺一贯的沉默不语,你知道,这里就是伊宁,有喀赞其的伊宁,说不上多么美丽,可就是很难忘掉。

这个神秘的蓝色之都,我们都叫它伊宁的喀赞其。

 

蓝色的大门斑驳 成排的维族传统建筑 蓝色是这些建筑的主要特点 马具店老板娘 穿着现代的新一代维族人 着传统服装的维族妇女 白衣白帽的维族男人 圣洁的拜都拉清真寺 一杯手工冰淇淋可以消磨一下午

相关文章

  • 中世纪迷城-喀赞其

    出差多的时候,总是一觉醒来,不知道身在何处,从窗户望出去,一片高楼林立,一时恍惚会不知道是在哪里。 总觉得现在的城...

  • 休闲喀赞其

    “喀赞其”在维吾尔语里的意思是“铸锅为业的人”,形成于150多年前。 晚间快八点啦,还不算是夕阳下的路边林子,特别...

  • 原来我曾“住”在电影里

    原来我曾“住”在电影里 ——电影《喀赞其的婚礼》初审看片小感 周六将受邀看片《喀赞其的姑娘》,贴出那年初审看片后的...

  • 文游天下(591)喀赞其民俗旅游区

    到了伊犁首府伊宁市,如果你想了解维吾尔族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首选之地便应当是老城区的喀赞其。“喀赞其”在维吾...

  • 4 美的追寻——伊宁老城喀赞其游记

    伊宁老城的喀赞其(汉人街),蓝色门窗的建筑色调,形状各异,别有风情,街道上有许多果树,树枝上挂着累累果实。 同行的...

  • 【钗头凤】游兰谷

    群峰显。城嚣远。 独迷深谷之溪畔。 沾露藓。青岩板。 一怀清幽,且将愁散。 赞。赞。赞。 人淋汗。心不倦。 喜闻蝉...

  • 迷城(八) 迷城

    文/今天有怪兽呀 走了好几公里,白研他们总算到了村口,村子今日甚是热闹。 “诶,小帅哥,买不买苹果啊?”一个大妈看...

  • 北疆散记-第九集

    伊宁-喀拉峻-特克斯(八卦城) 旅行的进程比计划快了一天,父亲提出想去喀拉峻草原看看,于是喀拉峻纳入旅行计划。 伊...

  • 马儿在想些什么呢

    在喀赞其的街巷 响着 清脆的马蹄声 马儿们拉着游客 在这传统的 维吾尔风情小镇 来回穿梭 这里的房子 有着天空一般...

  • 分享 ▏“别打伞了,雨中的喀赞其多美啊”

    喀赞其是伊宁小城最深处的文化符号,那些小巷和平房里散发出的烟火气息是这个城市最真实的味道。 自由,平和,悠闲,...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世纪迷城-喀赞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qzf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