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从名家大师到普罗大众,读书的重要性和意义已被许多人谈论过,强调过。每个人读书的动机也有些许不同,于我而言,读书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提升见识,拓展视野的边界。
虽然遗忘曲线决定了我们读过的大多数书会被忘记,但是我们仍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保留下更多的东西,让我们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在读完书后仍有价值。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且重要的方法——做读书笔记!
01
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我们学习所有的东西,都强调输入和输出。读书是一种输入,输入之后,就要进行消化,继而输出。对于阅读,高阶的输出是写一篇高质量的书评,既有对书籍内容的精炼概括和书籍结构的清晰梳理,也有自己把书咀嚼过一遍甚至数遍之后的独到见解。但是大多数人在最开始的时候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所以我们可以先从做读书笔记开始。
做读书笔记的第1个阶段是摘抄。
你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怎么着也会碰到一些自己觉得非常不错的句子。这些句子可能是和你产生共鸣的,可能是打破你现有认知的,可能是你觉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也可能是句子本身非常打动你。当一本书读完之后,你可以把这些绝妙的句子摘抄在专门的本子上。
摘抄可以让我们对书中某些句子更深刻,但是却缺少了进一步的思考。这个时候,就来到了做读书笔记的第二个阶段——“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这个名字的来源和日本文化有关,我们无需深究,你只要知道,它的核心就是十个字——一部分摘抄,一部分感想。
在你摘抄完你觉得还不错的句子之后,你需要用另一支颜色的笔,在这个句子的下面写下你的感想。这种感想可以是长篇大论式的抒发,也可以是简短的几句。在你还没有成形的东西可写时,哪怕写几句“好棒!”“什么?!”也未尝不可。
同时,写感想也是一种让我们判断这个句子是不是真正值得摘抄的方式。如果一篇文章或者一个句子颠覆了你之前的想法,使你的认识发生动摇,在抄写和重读的过程中,仍然会让人幸福或是感觉震撼,这种内容才是值得摘抄的。
我曾经用这种方法写过很多本书的读书笔记。我承认这样做笔记很花时间,我们也不可能有精力把所有读过的书都做成这种形式的读书笔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对书的重视程度改变笔记的写法。对于知识密度大,震撼程度高的书,你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而对于一些较浅显的普及读物,你不妨在读完之后,写一篇短小的书评,趁热打铁地表达自己的感想。比如,我有时会用零碎时间阅读一些和饮食、护肤有关的科普书,对待这些书的处理方式,我就仅仅是在微信读书或者豆瓣上面,发表一篇短评以表示自己阅读过这本书,有一些大致的看法。
02
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
做读书笔记是为了让我们对读过的书有印象。而当读书笔记做好后,重读读书笔记,也是一个不可省略的环节。对我来说,最简单的思维是:我辛辛苦苦写了那么多,我要是不去复习,那不是白写了吗?
每重读一次读书笔记,都是加深理解,开放视野的好机会。奥野宣之认为,如果我们只是漫无目的地翻开笔记本看,恐怕不太容易集中精神,他的建议是,要选择一个重读读书笔记的时间,量化重读频率,可以是一周一次,也可以是三天一次。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我们养成重读的习惯。
在我看来,量化重读频率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巩固方式,但我不想把所有的事情固定化。所以,我更加喜欢在比较闲的时候重读读书笔记。比如,在一个无处可去的下雨天的周末,我会把以前写过的读书笔记,日记都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自由的安排方式,漫无目的地随意翻阅读书笔记也未尝不可。当然,重读的频率可以不固定,但是重读的意识是一定要有的。千万不能做完读书笔记之后,就放在那里不管了。
即使是漫无目的的重读,也会有一些新发现,遇到意想不到的好句子。读书笔记里大多是亲自抄下的选段,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看,会发现过去觉得很美好的文章更美好,以前只是一知半解的语句现在已经可以彻底理解了。
比漫无目的的重读更高层次的利用好读书笔记的方法是——查阅。我相信你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某个瞬间,你忽然想起以前在某本书中看到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观点刚好和此刻看到的、学到的内容或者正在经历的事情完美契合,但是你不记得那句话是什么了,你只记得是哪本书。这个时候,应该马上去查找、翻阅笔记。一旦找到,知识就由点变线,随着时间的累积,连接的知识越来越多,体系化就随之而来了。当然,我几句话描述出来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花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走完。但是,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不是嘛?
读书若没有思考和感想,那还不如不读。做读书笔记是一个很好的加深印象、促进思考的方式。我们是不是能够得心应手的做好读书笔记,进而熟练参考记录过的笔记,是坚持写笔记后几年才能看到的效果。所以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首先要做的是坚持。希望我们都能通过做读书笔记的方式,让读过的书变得更有价值!
田小涤
2019.3.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