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铁时遇见了原来公司的同事,她叫住我,我恍惚了一下觉得很面熟又一下子想不起来。想了几秒钟才恍然大悟,想起她是谁来。
在地铁里我们在一起聊天,聊原来的同事、原来的在一起工作的事情,这些记忆像迷雾一样,一层一层的在她的话里被剥开,过去的人和事也变得清晰起来。
她说:徐帅现在是公司销冠了,上月业绩公司第一名。
我说:是啊,他挺有那个魄力的,目标感强,每天规定自己的量加班也要达到。
她说:现在领导开始重点培养金鑫和王丹杰了,你还记着他们吗?
我说:有印象,王丹杰是挺白的那个男孩,他们两个比我去的早一点,都很冲进,业绩也好,领导培养他们也是好的。
……
大脑像一个数据库,它把我们看、听、想时收集来的数据,自动进行整理打包,当我们处在这个圈子里时,它随时调取使用数据。当我们离开了这个圈子,它会及时的响应,将暂时用不上的数据尘封起来,用的时候再来回顾。
大脑将我们的数据按时间分类,时间间隔越短,记忆越深刻的,翻找出来也就快一些,长时间不用,大脑自动把它们扔进垃圾库,永远清除。
有很多时候感觉突然灵光乍现,好像某件事情发生过,某个地方来过,某个人似曾相识。
我还特意在网上查了一下,心理学叫这种情况为海马效应,一种原因是大脑的想象力浮现过类似的场景,第二种来自大脑的联想,感觉见过却想不起来源。这样就产生了“昨日重现”的感觉。
跟同事聊天,她翻开去年的朋友圈,打开图片一一介绍她去年的西藏旅行和照片背后的故事。也引起了我的兴趣来,我也跟着打开朋友圈翻开照片,比谁的造型更邋遢,说起那时候的故事现在想想都想笑。
怕高反不洗澡不洗头发,温差变化怀,去的人不顾脸面了,放下“偶像包袱”全身心的沉浸景色里。
我们并没有一起旅行,却因为那段回忆而引起了共鸣,分享着经历过的趣事,右照片到发生的大事,连带着小事,一点点被启封。
随后我们去店里买文具,做周日活动的道具,在同事选东西的时候,我无意间看到一个信封。
离开学校太久了,电子办公多一些,许久没见过这些文具了,特别这个信封勾起了一段记忆,小的时候发小搬家到北京,我们一起往来通信。
现在人与人的联系太方便了,一个微信一个电话一个视频,所以那时候的一封信尤其的珍贵,带着两端人的挂念奔跑在往返的路上。
记忆的引子如此简单,一个物品、一个味道、一处角落、一句话、一个人,就这么轻易的勾起过去那时。
人的一生最终能留下什么,在我看来,最丰富的莫过于这些记忆库存,它们有的跟随一生,有的只存在一段时间,更多的是堆在那里,等着你想起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