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讲一件今天发生的事吧。
下午手机里班级群和公寓群里的消息轮番轰炸,起源于一则搬寝通知。
一石激起千层浪,整栋公寓的女生都表达了强烈不满。
公寓里大多数都是大三学生,现在正值考试周,很多人又在备考初级会计职称和研究生考试,还有一些研究生学姐在外地赶不过来,听到搬寝的事情都很无奈。
且不说女生力气小,东西多,单单只是为了让来比赛的运动员住10来天,就让我们搬离住了3年的寝室,住到一个设施和卫生都不好的新环境就足以让很多人不满了,更别提这其中花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很多人想到了反抗,有人给校长发了邮件,有人在微博上发起话题,但大家在忙活的时候心里其实都没有太大把握。
官网上公布的邮箱不知道会不会被及时看到,微博上的话题也会被大量消息迅速埋没,说到底,这无疑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
按照处理这类问题的一贯套路,一般都是采取“先软后硬”的措施,最后强行说服所有人,终结在一句“感谢理解”的官方说辞上。
面对权威,我们的力量总是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02
心理学上有一个“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只有一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也被称为从众效应,人会追随大众,否定自己本来持有的意见。
在面对权威时,好像所有的事件都逃不了这个定律,一开始所有的人都是愤怒的,但当有一个人开始动摇,就会带动越来越多的人,最后只剩几个人寡不敌众,直到最初的声音完全被淹没。
搬寝事小,但这种对权威反抗的无力却值得每个人深思。
《小王子》里有一句:权威首先是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大到微博上的热点事件,小到学校的搬寝通知,大众的声音总是那么轻易地被埋没,决定权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丝毫容不得半点反抗。
不管你是不是有理有据,不管你是不是人心一致,在权威面前,你能发出的声音微乎其微,你能改变得更是少之又少。
“有关部门正在进行调查”
“感谢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这些新闻里的官方回应听了太多,而事情的本质完全得不到重视和解决。
权威不再为大众主持公道,而是成了高高在上不容侵犯的存在。
03
之前北大校长在校庆演讲中读错字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
后来,他公开发表了道歉信:
我写这封信,告诉大家这些,并不是想为自己的无知或失误辩解,只是想让你们知道真实的我。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
道歉信一出,引来了所有人的点赞。比起完美地读完一篇演讲,这种敢于认错的真诚更能让我们对这位校长产生好感。
读错字的校长常有,但坦白面对和道歉的很少。这大概就是名校和普通学校的差距吧。
名校是什么?名校是高晓松口中的“镇国重器”,它的作用就是让这个国家相信真理。
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普通院校还停留在让学生乖乖听话的阶段,而名校早就在教学生要敢于挑战权威。
而我们,正是缺少这种头脑和勇气。
04
有句俗语叫胳膊拧不过大腿。
在这场较量中,如果大腿赢了胳膊,那只是在靠蛮力;可是如果大腿输给了胳膊,并不会让人觉得大腿力量弱,相反,它会得到更多的尊重。
同样,如果这次大家的反抗依旧和往常一样无疾而终,只能让大家有更多的牢骚和抱怨;但如果这次学校人性化地听取了建议,它在学生们心中的形象和高度不言而喻。
就像北大校长的道歉,在敢于低头的一瞬,气度和修养就显现了出来。
和所有人一样,我深爱着我的学校,所以希望它能越来越好。
但是我们同样要知道,令人信服的权威,绝不会靠着强硬的态度和不容反抗的命令,当权威愿意去听大众的声音时,才彰显了它真正的力量。
网友评论